固态电池彻底杀疯了!三季报增长最快的10家公司:第1名狂涨20倍
发布时间:2025-10-31 15:30 浏览量:4
最近三季报陆续披露,固态电池赛道彻底火了,多家相关公司净利润涨幅惊人,最高的直接涨了20倍还多。这不是个别公司的偶然爆发,而是整个产业链从技术突破到市场放量的真实写照,看懂这些公司的增长逻辑,就能明白这个赛道为什么被这么多人看好。
先看最亮眼的成绩单,10家公司的净利增幅个个拿得出手。排名第一的楚江新材,净利增长2089.49%,相当于去年三季度赚1块钱,今年就赚了20块多,这样的增速在制造业里相当罕见。紧随其后的杉杉股份和华正新材,增幅也都超过了10倍,分别达到1121.72%和1042.19%。从第4名的科力远到第10名的德尔股份,增幅最低的也有228.13%,整个榜单几乎被“翻倍增长”承包了。
能有这样的增长,首先得归功于固态电池技术的加速突破,不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2024年10月奇瑞在全球创新大会上展出了全固态电池模组,用了原位聚合体系固态电解质等新技术,电芯能量密度高达600Wh/kg,能支撑续航1200到1300公里,还计划2027年批量上市。技术落地的信号一明确,下游车企的订单就跟着来了,上游材料和中游设备企业自然跟着受益。
政策端的支持也给足了底气,各地都在加码固态电池产业。2024年不少地方政府出台了专项政策,对固态电池企业的研发投入给予补贴,新建产能还能拿到土地和税收优惠。这种支持不是停留在文件上,而是真金白银的扶持,帮助企业降低了研发成本,加快了产能落地速度,让产业链上的公司能更放心地扩产接单。
排名第一的楚江新材,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固态电池上游的核心材料。公司的铜基材料是固态电池电极集流体的关键原料,随着下游电池厂扩产,对这种高纯度铜材的需求暴增。三季度公司的铜基材料产能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订单排到了年底,销量和价格都比去年同期有明显提升,净利自然水涨船高。
杉杉股份的暴涨则离不开正极材料的优势。作为负极材料龙头,公司早就布局了固态电池专用负极,而且和多家头部电池厂深度绑定。2024年三季度,高镍正极材料需求大增,杉杉股份的高镍负极出货量同比增长了3倍多,加上产品毛利率提升了5个百分点,双重因素推动净利大幅增长,11倍的增幅也就有了支撑。
华正新材的增长逻辑藏在绝缘材料里。固态电池对封装绝缘的要求比传统锂电池高得多,公司研发的固态电池专用绝缘材料,刚好适配了这种需求。三季度这款材料的出货量突破了1万吨,占公司总营收的比重从去年的15%升到了35%,成为新的营收支柱,带动整体业绩实现千倍增长。
科力远和多氟多则受益于电解液和相关辅料的技术迭代。科力远的固态电解质添加剂解决了离子传导效率的问题,三季度接到了宁德时代和欣旺达的大额订单,出货量同比增长400%。多氟多的新型电解液适配固态电池高能量密度需求,客户订单量激增,三季度营收同比翻了3倍,净利随之增长539.97%。
国轩高科作为电池厂商,增长直接受益于车企的验证合作。公司和大众等车企深度合作开发固态电池,2024年三季度进入了样品交付和测试阶段,虽然还没大规模量产,但前期的研发和样品订单已经带来了收入增量。加上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研发投入被认定为高新技术成果,享受了税收优惠,进一步增厚了利润,实现514.35%的增长。
中游设备企业的爆发同样有迹可循,巨一科技和骄成超声就是典型。巨一科技研发的固态电池专用装配设备,切入了宁德时代等头部电池厂的供应链,三季度设备交付量同比增长300%,而且这种专用设备毛利率比传统设备高10个百分点。骄成超声的超声波焊接设备是固态电池封装的关键设备,随着电池厂扩产,设备订单排到了2025年,两家公司净利增幅都接近360%。
信德新材和德尔股份则在细分材料和零部件领域找到了机会。信德新材的负极包覆材料能提升固态电池的循环寿命,三季度销量同比增长240%,成为公司主要增长极。德尔股份的固态电池热管理部件适配了新的电池结构需求,进入了多家车企的供应链,三季度相关业务营收增长280%,带动整体净利增长228.13%。
这些公司的集体爆发,本质上是固态电池产业链“材料-制造-应用”全链路启动的信号。上游材料企业解决了“卡脖子”的原料问题,中游设备企业提供了量产的硬件支撑,下游电池厂和车企推进商业化验证,整个产业从技术突破走向规模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才让业绩增长有了坚实的基础。
从行业数据看,这种增长不是短期脉冲。2024年三季度,国内固态电池相关产业链营收合计突破500亿元,同比增长180%,其中材料环节增长210%,设备环节增长190%,电池制造环节增长150%。而且多家机构预测,到2027年固态电池量产落地后,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现在的增长只是开始。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公司的高增长能持续吗?关键要看技术落地的速度和市场需求的释放。目前奇瑞、比亚迪等车企都明确了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表,比亚迪计划2025年量产装车,奇瑞2027年批量上市,车企的规划会带动产业链持续扩产。只要技术不出现大的瓶颈,上游材料和中游设备企业的订单就有保障,增长的持续性就没问题。
还有个值得注意的点,这些增长快的公司都不是盲目跟风,而是早有布局。楚江新材早在2022年就开始研发固态电池用铜基材料,杉杉股份2021年就组建了固态电池负极专项团队,国轩高科2020年就和高校合作研发固态电解质。提前布局让它们在技术突破时能第一时间抓住机会,这也是业绩爆发的重要原因。
对比传统锂电池产业链,固态电池赛道的增长更具爆发力。传统锂电池经过多年发展,增速已经逐渐平稳,而固态电池处于从0到1的爆发期,技术迭代带来的需求增量更大。从三季报看,传统锂电池企业平均净利增幅在50%左右,而固态电池相关公司平均增幅超过500%,差距非常明显,这也说明新赛道的红利正在释放。
对于关注产业趋势的人来说,这些公司的业绩增长不是数字游戏,而是新能源产业升级的缩影。固态电池解决了传统锂电池续航短、充电慢、安全性不足的问题,一旦量产落地,不仅能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还能应用到储能、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市场空间非常广阔。现在的业绩爆发,只是这个大市场开启的序幕。
不过也要客观看待,目前固态电池还处于商业化前期,部分公司的业绩增长可能包含了研发补贴等非经常性损益,后续还需要看主营业务的持续盈利能力。但从整个产业链的进展来看,技术突破、政策支持、下游需求这三大驱动力都在增强,行业向好的大方向没有改变。
10家公司的三季报只是一个信号,背后是固态电池产业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转折。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加入研发和生产,技术会不断成熟,成本会逐渐降低,最终惠及普通消费者,比如让电动汽车续航更长、充电更快、更安全。
看完这些公司的增长逻辑和背后的产业趋势,能明显感受到新能源技术升级的力量。你觉得固态电池多久能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这些业绩暴涨的公司里,哪类环节的发展潜力更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