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推动重点工业领域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25-07-27 02:17  浏览量:5

中国经济报导:云南省近年来以 “延链补链强链” 为核心策略,推动重点工业领域转型升级,高端制造持续增长,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显著。

政策框架与核心路径

云南立足资源禀赋,聚焦有色金属、稀贵金属、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构建 “资源 + 技术 + 市场” 的闭环发展模式。

例如,通过《有色金属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方案》等 6 个专项政策,明确以 “绿电 + 先进制造” 为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向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延伸。

同时,建立 “月调度、季评估、年考核” 机制,将产业链发展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重点产业突破与增长亮点

绿色能源与先进制造深度融合

新能源电池产业表现尤为突出,2025 年上半年增加值同比增长 72.1%,成为全省工业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

依托磷锂资源优势,云南杉杉、贝特瑞、曲靖亿纬锂能等项目陆续投产,形成 “磷矿 — 磷酸 — 正极材料 — 电池” 垂直整合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 30% 以上。

绿色铝、硅光伏产业同步推进,2023 年绿色铝加工转化率提升至 45%,硅光伏产能突破 20GW,成为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领跑全国

滇中稀贵金属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3 年产值占全国 60%,形成全球第一的锡、铟产业链和全国第一的铂族金属产业链。

贵金属集团研发的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实现进口替代,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云南锗业的光纤级四氯化锗产能全球领先,支撑全球 50% 以上的光纤生产。

通过 “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 平台,突破低位错半绝缘砷化镓单晶片等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化发展

依托 “十大云药” 资源,云南打造从中药材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

三七产业年产值突破 300 亿元,血塞通系列产品全球市场份额超 60%;

沃森生物的 13 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年销售额达 16.58 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供应商。

同时,推动 “中药 + 化妆品” 融合创新,薇诺娜系列功效性护肤品年销售额突破 50 亿元,稳居国内市场前三。

区域协同与要素保障

开发区引领产业集聚

全省 89 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以不到 1% 的面积贡献 77.3% 的规上工业产值,形成昆明高新区稀贵金属、曲靖经开区绿色硅光伏、玉溪高新区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

通过 “标准地” 出让改革和基础设施共享模式,昆明安宁工业园区实现集中喷涂中心、有机溶剂回收中心全覆盖,中小企业治污成本降低 40%。

绿色能源与工业协同发展

云南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近 90%,绿色电力支撑工业发展优势凸显。2023 年绿色铝、硅光伏产业绿电使用率超 95%,单位产品碳排放较全国平均水平低 30%。

通过 “绿电交易 + 碳汇抵消” 机制,彭州濛阳蔬菜基地试点农业碳汇交易,年交易量达 10 万吨,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

跨境产业链布局加速

依托中老铁路国际物流通道,云南在磨憨、河口等沿边园区建设跨境电子信息产业园,吸引华为、浪潮等企业设立东南亚运维中心。

2023 年沿边开发区进出口额同比增长 25%,其中绿色铝型材、光伏组件出口占比超 40%,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产能合作枢纽。

挑战应对与长效机制

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

设立 20 亿元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和关键技术攻关。

2023 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 18%,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27 家。

针对产业转移风险,建立 “环境准入负面清单 + 区域削减替代” 双管控机制,要求新建项目污染物削减比例不低于 1:1.5,并在化工园区建设区域性环境风险预警中心。

固废循环利用体系完善

推进个旧、安宁、东川三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年处理工业固废 2332 万吨,磷石膏综合利用率提升至 45%。

牟定县大宗固废基地试点 “固废 — 再生资源 — 新材料” 模式,通过 “成本 + 银行同期基准利率” 协议回收闲置厂房,盘活低效用地超 500 亩。

国际合作与标准引领

参与制定《东盟稀贵金属标准体系》,推动云南锗业、贵金属集团等企业主导国际标准制定 3 项。

2023 年与老挝、缅甸共建跨境绿色铝产业园,输出电解铝技术标准,带动设备出口超 10 亿元。

未来展望

云南将重点推进三大创新:一是在曲靖、玉溪试点 “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探索矿山修复与新能源产业一体化实施路径;

二是建立跨行政区生态补偿基金,对怒江、迪庆等生态涵养区实施横向补偿;

三是开发 “工业绿色指数”,将碳强度、能耗等 12 项指标纳入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动态监测与精准施策。

目标到 2027 年,全省高端制造业占比提升至 35%,培育 5 家以上千亿级企业,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