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年产116500吨新能源锂电池电解质及添加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5-06-06 10:29  浏览量:13

(一)项目概况

为扩大公司电解液添加剂与电解质产品生产规模以满足战略发展与市场扩张需要,并实现 VC 和 FEC 主要原材料 CEC 的自主生产,公司于大连设立全资子公司华一锂电,拟规划投资建设年产 116,500 吨的新能源锂电池电解质及添加剂项目,计划总投资 10 亿元,建设期为 3 年。

本次投资项目位于大连市长兴岛经济区中岛石化产业园园区内,项目建成后可实现 60,000 吨氯代碳酸乙烯酯(CEC)、10,000 吨氟代碳酸乙烯酯(FEC)、10,000 吨碳酸亚乙烯酯(VC)、6,000 吨 1,3-丙烷磺酸内酯(PS)、10,000 吨六氟磷酸锂(LiPF6)、5,000 吨二氟磷酸锂(LiPO2F2)、12,000 吨氟化钾(KF)、3,500 吨氟化锂(LiF)的产能布局,进一步推进了公司在锂电池电解液原材料领域的整合进度,为公司未来的市场竞争和业绩增长提供了坚实的产业保障。

本次投资项目建成后能够极大缓解公司现有产能不足问题并实现添加剂产品主要原材料 CEC 的自主生产,新增的电解液电解质产品条线亦为公司对电池电解液产业链的整合奠定了产业基础。公司能够依托技术优势、成本优势与规模优势顺利消化产能,为下游客户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电解液原材料供应服务,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抢占市场份额、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并显著提升公司市场地位,力争将公司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新能源锂电池电解液产业链服务商。

(二)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响应国家政策支持,巩固提升行业地位

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新能源汽车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并逐步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的新发展阶段,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为“十四五”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22 年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 705.8 万辆和 688.7 万辆,同比增长 96.9%和 93.4%,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受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影响,锂电池相关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增加,锂电池材料行业迎来快速发展的时代机遇。

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2022 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 750GWh,同比增长超过 130%。锂电四大关键材料产量亦大幅增长,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同比增长均达60%以上,锂电全行业总产值突破 1.2 万亿元。在此基础之上,相关利好政策仍在逐步出台,2022 年 5 月 25 日,财政部印发《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称,将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支持政策,稳妥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

加大新能源、清洁能源公务用车和用船政府采购力度,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除特殊地理环境等因素外原则上采购新能源汽车,优先采购提供新能源汽车的租赁服务,公务用船优先采购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

2022 年 5 月 31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能源局发布通知,决定联合组织开展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新一轮的国家政策支持将继续带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及其上游相关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2021 年 7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提出《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新型储能快速发展,并提出储能发展目标:到 2025 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 3000 万千瓦以上,使新型储能在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到 2030 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新型储能将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

2、稳步实施产能布局,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力

2020 年下半年以来,受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景气度的影响,锂电池电解液及其原材料需求急剧攀升。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并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锂电池电解液相关生产企业竞相开启产能扩张模式,新建项目产能规模较过去增长数倍,未来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公司需尽快实现产能扩张、丰富产品条线,以把握市场机遇、迎接市场挑战。

受新能源锂电池市场装机量快速增长的影响,下游生产厂商对电解液电解质、溶剂与添加剂等原材料的需求激增,上述产品短期内的供不应求导致其市场价格大幅上涨。

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已陆续部署大量新增产能建设项目,未来随着电解液原材料产能规模的增长,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将会逐步回落到合理区间,产品质量与生产成本将成为决定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目前,公司已与天赐材料、杉杉股份、比亚迪、浙江中蓝等客户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为未来募投项目建成投产后的新增产能消化提供保障。

通过本次投资项目的实施,公司能够实现锂电池电解质及添加剂的大规模量产,达到年产 116,500 吨新能源锂电池电解质及添加剂的产能目标,满足下游客户的旺盛需求并提供多种类产品服务,缓解国内原材料供应紧张的局面,加深与主要客户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提高公司整体盈利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为公司长期保持行业优势地位奠定坚实基础。

3、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增强公司盈利能力

2021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爆发式增长使得锂电池产业链下游生产企业对电解液及其原材料需求旺盛,相关产品的产能缺口导致其市场价格一路高涨,相关原材料生产企业的产品普遍供不应求,利润水平显著提高,迎来了良好发展机遇。目前公司订单饱满,产能利用率位于极高水平,处于满产满销状态,

现有产能已经难以满足未来客户日益增长的产品需求。因此,公司在当下扩产大潮中亟需尽快扩大产能,增强规模优势、推动规模降本,依托先进的设备与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生产效率,保证产品的供应质量、数量持久稳定,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

本次投资项目计划建设的锂电池电解质及添加剂生产线将凭借公司在锂电池电解液原材料制备领域领先的生产工艺技术,结合先进的新型生产设备以及对大规模产线工艺路线的改良创新,实现锂电池电解质及添加剂产品的产能扩张。

项目建成投产后,公司将新增 60,000 吨氯代碳酸乙烯酯(CEC)、10,000 吨氟代碳酸乙烯酯(FEC)、10,000 吨碳酸亚乙烯酯(VC)、6,000 吨 1,3-丙烷磺酸内酯(PS)、10,000 吨六氟磷酸锂(LiPF6)、5,000 吨二氟磷酸锂(LiPO2F2)、12,000 吨氟化钾(KF)、3,500 吨氟化锂(LiF)的电解质、添加剂产能,能够扩大公司的规模优势,并结合技术优势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显著增强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实现公司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在此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锂电池材料市场迅速扩张的关键时期,公司需要把握当下发展机遇,及时抢占市场份额,巩固并提升行业地位。通过本次投资项目的实施,公司将借助市场快速发展的趋势,把握行业高速增长的机遇,通过规模化的产能扩充布局,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对下游客户需求的及时响应能力与稳定供应能力,进一步加深与客户的战略合作关系,实现营业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逐步实现公司的未来发展战略目标。

(三)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1、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支持

近年来,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市场经济低碳化转型的政策法规,进一步推动了新能源相关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2020 年 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提出开展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膜电极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加强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短板技术攻关,加快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2021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建设标准统一、兼容互通的充电基础设施服务网络;

2021 年 10 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受益于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迅速增长,锂电池行业也随之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发展趋势。

此外,我国政府颁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了新型储能在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地位,并实现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另一方面,全国已有部分省份出台政策鼓励或者强制要求新能源配套储能。

在政策及市场需求共同刺激下,将带动新能源发电侧锂电池储能需求的增长,相应电解液用量也将伴随锂电池需求上升而同步增加。同时,本次投资项目建于辽宁大连,受益于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相关扶持政策,大连市政府对园区的建设发展高度重视,并对入驻园区的先进技术企业提供了较为优厚的政策待遇。

综上,本次投资项目顺应国家和地方相关产业政策,具有良好的政策导向与政策支持,具有可行性。

2、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式增长,锂电池装机量的快速上升拉动了上游锂电池材料需求的大幅增加,带动我国电解液出货量持续保持增长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22-2028 年中国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前景规划报告》,受新能源终端产品销售量稳定增长影响,2021 年中国电解液添加剂出货量约 3.26 万吨,同比增长 76.22%,预计到 2025 年中国市场电解液添加剂总体出货量将达到 9.61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 30%,为本项目的新增产能消化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此外,本次投资项目新增六氟磷酸锂、二氟磷酸锂的电解液电解质产能能够与公司现有添加剂产品形成良好的业务联动,为下游客户提供一体化电解液原材料供应服务。其中,六氟磷酸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电化学稳定性,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电解质锂盐;二氟磷酸锂作为新型电解液添加剂,可显著提高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及低温输出特性,随着未来新型锂电池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其商业价值将进一步增加。

在未来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市场竞争逐步加剧的背景下,公司通过本次投资项目的新增产能能够实现规模降本、丰富产品条线,为客户提供多种电解液原材料供应服务,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与市场占有率,实现公司业绩的可持续高质量增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公司技术积累及客户储备丰富

公司自成立以来深耕于锂电池材料行业,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在锂电池添加剂生产制备领域技术实力雄厚,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形成了完善的产品生产、产品质量与成本控制制度流程,依靠行业领先的产品品质在下游客户中树立了良好口碑,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为本次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与产能消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公司共拥有相关专利 49 项,其中发明专利 23项,实用新型专利 26 项,覆盖碳酸亚乙烯酯、氟代碳酸乙烯酯、1,3-丙烷磺酸内酯等多种添加剂、电解质产品的制备工艺及生产所需装置设备,相较于传统工艺能够显著减少高温分解效应、提高转化效率与产品收率,合成路线、合成工艺技术成熟可靠,产品质量与工艺技术位于行业领先水平,获得了下游客户的高度认可,具备了完备的技术条件支持项目的大规模建设投产。

同时,公司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优秀的产品质量与稳定的供货能力,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主要客户包括瑞泰新材、天赐材料、比亚迪、杉杉股份、浙江中蓝等知名锂电池及电解液生产企业,海外客户包括三菱化学株式会社等锂电池产业链相关企业。综上,公司的技术储备、科研能力及产学研合作能够顺利解决本项目大规模投产的工艺技术问题,与主要客户建立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使本项目建成投产后的新增产能消化得到保证。

(四)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情况

本次投资项目为“年产 116,500 吨新能源锂电池电解质及添加剂项目”,该项目拟新增年产 60,000 吨氯代碳酸乙烯酯(CEC)、10,000 吨氟代碳酸乙烯酯(FEC)、10,000 吨碳酸亚乙烯酯(VC)、6,000 吨 1,3-丙烷磺酸内酯(PS)、10,000 吨六氟磷酸锂(LiPF6)、5,000 吨二氟磷酸锂(LiPO2F2)、12,000 吨氟化钾(KF)、3,500 吨氟化锂(LiF)。

公司已就本次投资项目办理了相关审批、核查和备案程序,具体审批、核准、备案情况如下:

1、项目备案

本项目已于 2021 年 7 月 15 日取得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出具的《大连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文件》完成备案。

2、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本项目已于 2021 年 10 月 9 日取得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政法办公室出具的《大连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备案表》完成备案。

3、节能审查

本项目已于 2021 年 10 月 27 日取得大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具的《关于大连华一锂电科技有限公司年产 116500 吨新能源锂电池电解质及添加剂项目节能报告的审查意见》(大发改审批字〔2021〕130 号)。

4、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已于 2021 年 11 月 22 日取得大连市生态环境局出具的《关于对大连华一锂电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年产 116500 吨新能源锂电池电解质及添加剂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准决定》(大环评准字[2021]000022 号)。

5、安全条件审查

本项目已于 2022 年 5 月 9 日取得辽宁省应急管理厅出具的《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意见书》(辽应急危化项目安条审字〔2022〕5 号)。

(五)本次投资项目的实施对公司主营业务发展的贡献

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相关政策的鼓励之下,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对锂电池材料的需求也大幅提升。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2022 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 750GWh,同比增长超过 130%。锂电四大关键材料产量亦大幅增长,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同比增长均达 60%以上,锂电全行业总产值突破 1.2 万亿元。

根据思瀚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 年全球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市场规模达到 107.34 亿元,出货量约 3.48 万吨,同比增长 85.81%,预计到 2025 年全球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需求量将达到 11.06 万吨,复合增长率达 33.52%。2020 年下半年以来,公司的客户订单需求已经大幅超过公司的现有生产能力,现有产能远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产品需求,公司亟需扩大产能,加强规模效益,推动规模降本,在当下扩产大潮中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

基于公司在电解液添加剂领域深耕 20 余年积累的研发成果与生产经验,公司希望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扩大电解液添加剂产能、新增电解质锂盐产能,通过技术与成本优势扩展业务规模,加深与下游客户的业务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及持续盈利能力,巩固并提升公司的市场地位。

(六)本次项目的实施对公司未来经营战略的影响、对业务创新创造创意性的支持作用

公司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和产品升级为核心竞争力,致力于电池电解液产业链产品开发与应用相结合的创新经营发展模式。公司将以“贴近国家战略和政策导向”为发展理念,按照“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数代”的经营理念,秉承“引领市场、服务客户”的市场理念,抢抓行业发展机遇。

公司基于在电解液添加剂领域的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和 20 多年的研发与生产经验,具备强大的持续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同时依托博士后工作站建立的多年校企合作研究成果积累,通过本次投资项目的实施,公司将在大连长兴岛新建锂离子电池电解质及添加剂生产工厂,升级现有产品生产的工艺技术,实现锂电池添加剂及电解质产品的产能扩张,启动锂电池电解液产业链整合。

项目建成后,公司将新增 60,000 吨氯代碳酸乙烯酯(CEC)、10,000 吨氟代碳酸乙烯酯(FEC)、10,000 吨碳酸亚乙烯酯(VC)、6,000 吨 1,3-丙烷磺酸内酯(PS)、10,000 吨六氟磷酸锂(LiPF6)、5,000 吨二氟磷酸锂(LiPO2F2)、12,000 吨氟化钾(KF)、3,500 吨氟化锂(LiF)的添加剂和电解质产能。募投项目的成功实施将推动凸显公司的技术优势、规模成本优势与市场资源优势,进一步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及持续盈利能力。

同时,公司将以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为导向,通过大规模生产工艺的应用与先进生产设备的投入,巩固与提升公司的行业领先地位,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力争将公司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新能源锂电池电解液材料供应商。

此报告为完整版摘录公开部分。定制化编制政府立项审批备案、国资委备案、银行贷款、产业基金融资、内部董事会投资决策等用途可研报告可咨询思瀚。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1 项目概况

1.1.1 项目名称

1.1.2 项目建设性质

1.1.3 项目拟建地址

1.1.4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1.5 项目建设工期

1.1.6 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1.7 项目生产规模

1.2 企业概况

1.3 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1.3.1 编制依据

1.3.2 研究范围

1.3.3 编制原则

1.4 主要结论和建议

1.4.1 主要结论

1.4.2 建议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需求分析及产出方案

2.1 项目背景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 有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完善

2.2.2 项目建设是公司规模扩展,全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2.3 增加产能,提高公司盈利水平

2.2.4 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行业竞争力及盈利能力

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3.1 国家政策推动行业的发展

2.3.2 公司拥有优质的客户资源及良好品牌认可度

2.3.3 行业经验丰富,技术协同优势显著

2.3.4 优秀的人才队伍和管理体制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基础保证

2.4 市场需求分析

2.4.1 市场需求分析:通过量化目标市场的消费需求,预测产品的潜在销售量及增长趋势

2.4.2 市场供给分析:评估现有及潜在竞争者提供的同类产品数量,识别供给缺口或过剩

2.4.3 市场竞争分析:研究行业竞争格局,包括市场份额分布、主要竞争对手策略及进入壁垒

2.4.4 项目产品分析:结合产品特性(如价格、质量、功能)与市场需求匹配度,判断其竞争力

2.4.5 市场综合分析:整合供需、竞争及产品数据,形成对项目整体可行性的判断

2.5 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和产出方案

2.5.1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2.5.2 项目产出方案

2.6 项目商业模式

2.7 项目对我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 项目选址与要素保障

3.1 项目选址方案

3.1.1 项目选址的原则

3.1.2 项目选址需求

3.1.2 选址方案的初步拟定

3.2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2.1 概况

3.2.2 政治

3.2.3 经济

3.2.4 项目投资地营商的主要优势

3.2.5 投资激励

3.2.6 经贸情况

3.2.6 法律法规

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

4.1 技术方案

4.1.1 原料路线确定原则

4.1.2 生产工艺技术路线确定原则

4.1.3 技术先进性

4.1.4 生产工艺流程

4.1.5 主要原辅材料耗量

4.2 设备方案

4.3 工程方案

4.3.1 给排水工程

4.3.2 变配电工程

4.3.3 消防工程

4.3.4 火灾报警及消防控制系统

4.3.5 通信工程

4.3.6 室外管网等配套工程

4.4 数字化方案

4.4.1 工业化生产可靠性分析

4.4.2 技术管理及特点

4.4.3 建筑智能化

4.5 建设管理方案

4.5.1 项目建设期管理

4.5.2 公司注册及审批流程

4.5.3 项目审批流程

4.5.4 项目申报

4.5.5 ASME认证

4.5.6 UL认证

4.5.7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第五章 项目运营方案

5.1 生产经营方案

5.1.1 采购模式

5.1.2 生产模式

5.1.3 销售模式

5.1.4 研发模式

5.1.5 影响公司经营模式的关键因素

5.1.5 燃料动力供应保障

5.2 安全保障方案

5.2.1 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分析

5.2.2 安全措施方案

5.2.3 消防设施

5.3 运营管理方案

5.3.1 人力资源配置

5.3.2 人员培训

5.3.3 员工退场

第六章 项目投融资与财务方案

6.1 投资估算

6.1.1 投资估算范围

6.1.2 项目投资估算

6.1.3 资金使用和管理

6.2 盈利能力分析

6.2.1 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6.2.2 编制依据

6.2.3 收入测算

6.2.4 成本核算

6.2.5 利润核算

6.2.6 财务评价分析

6.3 财务可持续性分析

6.3.1 不确定性分析

6.3.2 偿债能力分析

6.3.3 评价结论

第七章 项目影响效果分析

7.1 经济影响分析

7.2 社会影响分析

7.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7.3.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7.3.2 营运期环境影响及环保措施

7.3.3 环境保护的建议

7.3.4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7.4 资源和能源利用效果分析

7.4.1 项目能耗情况

7.4.2 节能措施及效果分析

7.4.3 管理节能措施

7.4.4 资源和能源利用效果分析结论

第八章 项目风险管控方案

8.1 工期风险

8.2 质量风险

8.3 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8.4 市场波动风险

8.5 政策风险

8.6 政治风险

第九章 思瀚产业研究院结论与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建议

附件:财务分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