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车销量首次超越汽车,头部阵营位次变动

发布时间:2025-11-13 01:47  浏览量:3

据财联社11月12日报道,10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重大转折,销量占比首超汽车总销量半数,实现里程碑跨越。与此同时,行业格局剧烈变动。从10月新能源车企零售销量TOP10榜单可见,头部车企位次微调,新势力品牌持续发力突围,反观特斯拉中国,销量大幅下滑使其跌出前十,市场格局变化引人深思。

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主要细分领域包括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这三大核心技术被称为“三电”系统。电池作为动力来源,其性能直接影响车辆续航里程与充电效率,主流技术路线为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其原材料如锂、镍、钴、锰矿等构成上游关键资源环节。

电机技术方面,永磁同步电机因具备高效率、高可靠性及体积小等优势,在新能源汽车中广泛应用。中国在该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目前全球电机品牌前十强中,中国企业占据五席。驱动电机由定子、转子、永磁体、硅钢片和铜线等组成,负责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直接影响车辆加速能力、爬坡性能和负载表现。电控系统被视为新能源汽车的“神经中枢”,主要由电池管理系统(BMS)和电机控制系统构成,实时监控整车260余个部件的数据,确保电池充放电安全,并具备低温环境下预加热功能,可在零下35℃条件下正常启动和充电。

智能化技术也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发展方向,涵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V2X)、自动驾驶感知决策执行系统以及线控底盘等子领域。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技术正成为行业竞争焦点,带动了域控制器、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感知硬件的需求增长。同时,智能网联汽车通过T-Box车载终端实现车与云平台、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交互,推动出行服务模式变革。车身轻量化技术通过采用高强度钢、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及优化结构设计来降低整车质量,从而提高能效和延长续航里程。热管理系统涉及电池冷却、空调系统、电机散热等模块,对保障动力电池在适宜温度区间运行至关重要。

根据 EVTank 数据,2024年全球和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分别为 1823.6 万辆和 1286.6 万辆,中国新能源车销量渗透率达 70.5%;EVTank 预测,2025 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将提升至 73.6%,持续领跑全球。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可分为上游原材料与核心零部件、中游整车制造、下游充电服务与后市场三大环节。上游主要包括锂、镍、钴、锰、石墨、六氟磷酸锂、聚乙烯/聚丙烯隔膜等关键原材料的开采与加工,以及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电芯、电池包(PACK)、BMS、IGBT芯片、PCB电路板等核心零部件的生产。该环节具有较强的资源依赖性和周期性特征,代表性企业包括天齐锂业、赣锋锂业(锂资源),华友钴业、格林美(钴镍回收),当升科技、杉杉股份(正极材料),璞泰来、贝特瑞(负极材料),恩捷股份、星源材质(隔膜),新宙邦、天赐材料(电解液)等。

数据来源:行行查 | 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中游以整车制造为核心,涵盖乘用车、商用车和专用车三大类别。主要企业包括比亚迪、特斯拉中国、上汽通用五菱、广汽埃安、吉利汽车、长安深蓝、理想汽车、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自主品牌,以及宇通客车、金龙汽车、福田汽车等商用车制造商。这些企业在电动化平台、智能驾驶系统集成、用户生态构建等方面不断投入研发,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部分企业如比亚迪还实现了垂直整合,自主掌握电池、电机、电控、IGBT芯片等核心技术,增强了供应链稳定性和成本控制能力。

下游环节主要包括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电池回收利用、汽车金融、保险、租赁、维修保养、二手车交易等后市场服务。换电模式也在快速发展,蔚来、奥动新能源等企业在多个城市推广换电站网络。电池回收方面,随着首批动力电池进入退役期,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市场潜力巨大,邦普循环、格林美、华友钴业等企业已建立起完善的回收体系。此外,汽车金融和保险服务针对新能源汽车特点推出专属产品,如动力电池延保、充电无忧险等,进一步完善了用户体验闭环。

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已从早期的政策补贴驱动阶段迈入市场驱动的成长期,行业整体进入1-N的发展阶段,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尤其是在下游整车制造环节。在此背景下,国内外主要车企在战略布局、技术路线选择和市场定位上呈现出显著差异。国际车企如特斯拉作为全球纯电动汽车的引领者,凭借其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在智能化、自动驾驶和品牌影响力方面建立了深厚壁垒,远高于多数中国新势力车企。然而,进入2024年后,特斯拉面临增长瓶颈,其全球交付量增速放缓至仅12%,部分市场甚至出现销量下滑,反映出其产品线相对单一以及价格策略频繁调整带来的边际效应递减问题。

与此同时,传统欧美车企如大众、宝马、奔驰虽起步较晚,但在电动化转型中展现出强大韧性,依托燃油车时代的渠道网络、制造能力和资金实力,加速推出ID.系列、i系列等电动车型,并在高端市场取得突破,部分电动车型销量实现翻倍增长。

相比之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则呈现出“多点开花、全面突围”的竞争格局。比亚迪以垂直整合模式为核心,构建了从电池材料、三电系统到整车制造的全产业链布局,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更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快速扩张。2025年第二季度,比亚迪以18.3%的市占率稳居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同比增长高达43%,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其成功得益于多元化技术路线布局,涵盖纯电(BEV)、插电混动(DM-i)及增程式等多种动力形式,有效缓解用户续航焦虑并满足不同使用场景需求。此外,吉利、奇瑞、广汽埃安等传统车企旗下的新能源品牌也迅速崛起,跻身全球销量前十行列,显示出中国传统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的强劲动能。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科技企业的深度参与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大特色。华为、小米、百度等企业不再局限于投资或提供智能座舱解决方案,而是通过“联合造车”或自建品牌的方式直接入局,推动汽车产业向“科技消费品”演进。

在商业模式方面,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主流模式正经历深刻演化。早期以政策补贴为导向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被淘汰,当前行业已全面转向“成本+技术”双轮驱动的竞争格局。头部企业普遍采取两种路径:

一是走规模化降本路线,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供应链管理来压缩BOM成本,典型代表如比亚迪推出的“荣耀版”系列车型大幅降价,倒逼全行业进行价格重构;二是聚焦高端差异化竞争,强调智能化体验、品牌价值和服务生态,如蔚来通过换电网络、NIO House社区运营等方式增强用户粘性,理想则围绕家庭用户打造“移动的家”的产品理念。随着动力电池技术趋于成熟,电池及四大材料市场格局已发展至稳定阶段,市场向头部集中,因此整车智能化程度成为新的竞争焦点。汽车电子环节技术路线多样,为车企提供了丰富的差异化竞争机会,尤其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等领域的创新,正在成为消费者购车决策的关键因素。

此外,技术创新仍是决定未来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尽管当前磷酸铁锂电池已成为主流,占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总装车量的74.6%,但行业仍在积极探索下一代电池技术,包括半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和全固态电池。其中,半固态电池有望于2023年开始量产上车,而全固态电池商业化仍需较长时间。同时,800V高压快充平台、复合集流体、高镍正极、硅基负极等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也将持续提升车辆性能与安全性。

可以预见,未来的竞争不仅是销量和价格的比拼,更是技术研发投入、产业链整合能力、全球化布局和智能化水平的综合较量。总体来看,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从“电动化替代”向“智能化引领”的关键转折点,谁能率先在技术创新、用户体验和生态构建上实现突破,谁就有可能主导下一个十年的产业格局。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 有任何喜欢的行业和话题也可以查询行行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