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2026投资主线:固态电池对标人形机器人逻辑!迎0到1产业拐点
发布时间:2025-11-14 16:33 浏览量:3
从产业对标的角度来说,固态电池当前的投资机会与2024年年底人形机器人的爆发逻辑高度相似,均处于“从0到1”的产业化拐点确立期,且催化密度、产业弹性、市场空间更具想象空间。
01
固态电池将迎爆发性增长
过去一年,人形机器人的爆发性行情,主要源于技术迭代、头部企业量产规划,以及产业链订单预期的三重共振;
而对于固态电池行业来说,也正迎来政策、产业、技术的叠加爆发!(关于相关催化剂,本文后续将做重点梳理)
特别是2026年首批车型进工信部目录(产业化拐点)、60亿 + 补贴落地(政策托底)、GWh 级产线投产与车路测同步推进(产业验证),叠加硫化物电解质界面阻抗突破、循环寿命达标(技术瓶颈攻克),完全复刻“拐点确立 + 催化密集”的上涨基因,且依托动力电池万亿级赛道,替代空间有望超越人形机器人的增量市场。
从空间维度看,固态电池的成长天花板具有确定性:
全球市场规模将从 2025年的15亿美元飙升至2030年的近8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8%,国内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800亿元,占全球35%以上份额;
出货量层面,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或达614GWh,其中全固态占比近30%,而当前动力电池全球年装机量超1TWh,固态电池渗透率从不足5%向30%突破的过程中,将催生超500GWh的增量需求,相当于再造半个当前动力电池市场。
更关键的是,其产业链弹性:上游硫化锂、固态电解质等核心材料当前渗透率不足1%,随着干法电极、等静压设备等专用设备订单落地(2025年底头部企业招标启动),相关环节将迎来量价齐升,叠加储能、消费电子、低空经济等新场景拓展,有望形成新的爆发周期。
当前渗透率(2025 年):
整体:0.1-1%,全固态电池
区域差异:中国(9.5%)> 全球平均(8%)> 其他地区
应用领域:消费电子(15-18%)> 高端汽车(5%)> 普通乘用车(
未来渗透率预测:
2027 年:全固态电池小规模量产,整体渗透率突破 7%,半固态电池成主流
2030 年:
整体锂电池市场:10-15%,高端车型 25-30%,消费电子 50%+,eVTOL 领域 60%+
全固态电池:在固态电池总出货中占比 20-30%,约 150-200GWh
02
未来核心催化事件
11月催化事件:
1) 11月,工信部固态电池专项中期审查(进行中)
时间:11月(已启动,预计 12月出结果)
内容:抽检 140余块电池,5家企业 + 2家研究所参与,验证技术可行性
影响:头部企业反馈 "进展远超预期",通过后将获二期补贴,加速产业化。核心技术指标表现亮眼,有望打破行业对量产进度的保守预判;评审通过后将触发60亿研发补贴剩余资金发放,并可能扩大到材料和设备领域。
受益方向:通过审查的企业及上游设备、材料供应商
2)11月18日,全球首条 GWh级新型固态电池生产线落户(已官宣)
地点:安徽芜湖
标志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产能正式进入 GWh 级别
3)地方产业规划落地(11月下旬 - 12月)
主体:珠海市、上海市
内容:珠海发布国内首个固态电池中长期规划《珠海市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明确 2027 年形成产业集群;上海嘉定区对全固态电池企业给予最高 3000 万元研发奖励
意义:地方政策加码,加速产业集群形成,带动区域材料 / 设备企业集聚
受益方向:珠海、上海本地固态电池产业链企业(材料 / 设备 / 电池厂)
12月核心催化事件:
1)供应商大会(重点!)
时间:12月中旬
参与方: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电池厂 + 核心设备、材料供应商
内容:确定2026年供应链合作、订单分配,预计释放大额设备与材料采购需求
核心受益:干法设备、等静压设备、固态增量设备及关键材料供应商
2)行业会议与标准落地
国际电池材料与器件大会固态电池专场:12月12-14日,北京
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发展大会:12月17-19日,上海
《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正式实施:已落地,为市场提供统一标准
3)宁德时代固态电池车路测启动
时间:12月
规模:50台搭载固态电池的车辆进行路试
意义:固态电池首次大规模车规级验证,为2026年车型上市铺平道路,加速产业链验证,推动配套设施建设。
4)头部企业固态电池产线招标
时间:12月中旬(预计)
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
规模:宁德时代启动整线设备采购,从实验线转向量产线建设
比亚迪、国轩高科等计划启动百兆瓦时级产线招标
意义:设备商订单落地,带动产业链上游爆发,标志中试走向量产,产业化进入实质落地阶段。
5)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发展大会
时间:12月17-19日,湖南长沙
主题:第三届中国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发展大会
6)固态电池研发中心委外服务招标
时间:12月1日(投标截止)
项目:固态电池研发中心2025年委外技术服务;涵盖固态电池关键技术研发与测试。
2026年重大催化剂:
1)首批固态电池车型进入工信部目录
时间:2026年Q1(预计2-3月)
意义:被业内视为固态电池产业化 "拐点事件",重要性堪比2015年新能源汽车目录发布
获得官方认证,为大规模商业化铺平道路
车企可正式申报固态电池车型,加速市场推广
2)固态电池第二批专项补贴落地
时间:2026 年Q1(预计)
规模:预计在首批60亿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覆盖材料和设备领域
对象:头部电池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关键材料供应商(硫化物电解质、固态正极材料等);专用设备制造商(干法电极、等静压设备等)
3)新版动力电池安全国标实施(2026年7月)
内容:GB38031-2025新增 “不起火、不爆炸” 强制要求,包含底部撞击、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
意义:液态电池替代需求刚性提升,固态电池成为车企合规首选
受益方向:全固态电池企业、高安全性电解质材料供应商
03
固态电池产业链
固态电池的不同技术路线主要由不同的固态电解质进行区分。
按照电解质的不同,固态电池主要划分为聚合物电解质、氧化物电解质、硫化物电解质三大技术路线。其中,硫化物电解质在全固态电池中的发展潜力最大。
聚合物电解质:聚合物的优点是易加工,与现有的电解液生产设备、工艺都比较兼容,机械性能好。其缺点包括:
(1)离子电导率太低,且在低温下性能影响较大,通常需要在高温(60℃以上)下才能正常充放电;
(2)化学稳定性较差,无法适用于高电压的正极材料,在高温下会发生起火燃烧的现象;
(3)电化学窗口窄,电位差太大时(>4V)电解质易被电解,使得聚合物的性能上限较低。
氧化物电解质:其优点在于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和稳定性,离子电导率比聚合物更高,热稳定性高达 1000℃,机械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都较好。其缺点包括:
(1)相对于硫化物,其离子电导率偏低,使得氧化物固态电池在性能提升过程中会遇到容量、倍率性能受限等一系列问题;
(2)氧化物非常坚硬,导致固态电池存在刚性界面接触问题,在简单的室温冷压情况下,电池的孔隙率非常高,可能导致电池无法正常工作。
硫化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最高,机械加工性强,界面接触良好、界面电阻较小,并且电化学稳定窗口较宽(5V 以上),工作性能表现优异,在全固态电池中发展潜力最大。其缺点包括:
(1)界面不稳定,容易与正负极材料发生副反应,造成界面高阻抗,导致内阻增大;
(2)在制备工艺层面,硫化物固态电池的制备工艺比较复杂,且硫化物容易与空气中的水分、氧气反应产生硫化氢剧毒气体;
(3)成本相对高昂,硫化锂等核心材料的降本空间大。
综合看来:
聚合物最早实现商业化,但存在致命缺点,氧化物体系目前进展较快,而硫化物处于开发进度早期但潜力巨大。
聚合物路线基本淘汰,氧化物率先应用,硫化物研发最难潜力最大。
产业链受益的细分方向:
首先是,电解质原材料供应商锆基;
硫化锂、成膜设备;
在固体电解质材料开发、固体电解质和电解液协同应用、固态电池单体及系统研发与应用等领域具备技术实力,持续投入资源,获得优质客户认可的企业。
其次,和固态电池相关性强的电池材料体系对应的企业:
包括正极三元材料为主;负极硅基材料和锂金属;部分隔膜及锂盐;导电剂、粘结剂、预锂化技术等也有发展空间。
再者,电池制造工艺技术与对应设备的变化,和相应企业。
最后,锂资源,及其他对应资源类企业。
固态电池产业链的细分领域梳理:
1)电解质原材料:东方锆业、三祥新材、盛和资源、北方稀土、云南锗业、驰宏锌锗、凯盛科技;
2)固态电解质:金龙羽、上海洗霸、三祥新材、凯胜科技、奥克股份、天机股份、天赐材料、有研新材;
3)添加剂LiFSI:瑞泰新材、利民股份;
4)氧化亚砜:凯盛新材、世龙实业、金禾实业;
5)正极材料:格林美、容百科技、当升科技、丰元股份、道氏技术、华友钴业、振华新材、龙蟠科技、道氏技术;
6)硅碳负极:贝特瑞、翔丰华、璞泰来、硅宝科技、杉杉股份、博迀新材、胜华新材、元力股份、中一科技、尚太科技、道氏技术;
7)铜箔:铜冦铜箔、徳褔科技、东峰集团、英联股份;
8)导电剂:天奈科技、捷邦科技、道氏技术;
9)铝塑膜:新纶新材、紫江企业、明冠新材、道明光学、海顺新材、英联股份;
10)设备:璞泰来、先导智能、利元亨、德新科技、逸飞激光、骄成超声、豪森智能、信宇人、联赢激光、赢合科技;
11)电池:金龙羽、高乐股份、孚能科技、赣锋锂业、国轩高科、科森科技、宁德时代、比亚迪、珠海冠宇、中自科技、德尔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