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报整版聚焦,点赞“十四五”昆明奋进之姿!
发布时间:2025-11-13 14:29 浏览量:3
11月13日
云南日报整版聚焦昆明
“十四五”时期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
昆明市始终锚定“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的目标
全力推进“六个春城”建设
在我省经济建设中积极发挥带动和支柱作用
以下为详细报道
编者按
“十四五”时期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昆明市始终锚定“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的目标,全力推进“六个春城”建设,在我省经济建设中积极发挥带动和支柱作用。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意义重大。当前,昆明市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只争朝夕、担当作为,以真抓实干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昆明主城区
“十四五”昆明锻造
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产业跃升开新局
云南杉杉全球最大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满负荷运转,贝泰妮成为全国功效化妆品第一股,云南白药建成全球首座中医药健康品“灯塔工厂”……春城大地上,一场关乎发展能级跃升的深刻变革,正澎湃着昂扬向上的奋进力量。
“十四五”以来,昆明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的要求,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六个春城”建设蓝图,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积极利用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焕发新机、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未来产业破局起势,一个具有昆明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骨架渐丰、脉络渐清。
产业焕新 动能转换步履坚实
走进云南安宁产业园区的西南铜业新厂区,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这家历经搬迁改造的老企业,采用国际先进的短流程工艺,综合能耗低于行业标杆水平20%,成为全国绿色冶炼的新标杆。
西南铜业的蜕变,是昆明市产业迭代升级的生动缩影。“十四五”以来,昆明推动冶金、化工、烟草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迈进,“老三样”产业规模均突破千亿元。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拔节生长:贝泰妮集团通过中央工厂智能化升级,产品自产率大幅提升;新能源电池产业异军突起,建成了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锂电池负极材料工厂和亚洲单体出货量最大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基地。
数据印证变迁。“十四五”以来,全市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7%,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20年的14.9%攀升至2024年的26.2%。今年1至9月,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继续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5G手机、PC服务器、OLED微型显示面板实现“昆明造”,滇中稀贵金属新材料集群跻身“国家队”。
企业是产业的根基,企业强则产业兴。“十四五”以来,昆明企业培育成果丰硕。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1299户,较2020年增加334户,今年预计将再新增200户;规上服务业企业达1570户,较2020年增加645户。全市已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95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4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三类企业数量均占全省一半以上。这些优质企业群体的快速成长,为“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提供了坚实支撑。
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格局更加稳固。2024年,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2.6%,服务业贡献率为67.5%,双引擎协同发力,有效抵消了部分行业下行的影响。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十三五”末提升2.5个百分点,实体经济根基愈发牢固。
创新引领 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云南锗业自主研发的“零位错”锗晶片、磷化铟晶片,突破国外长期技术垄断;康乐卫士(昆明)基地成功完成九价HPV疫苗的工艺验证与试生产……这些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突破,正是昆明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内核竞争力的生动体现。
创新引擎正驱动昆明工业向着数字化与绿色化“双轨”转型。数字化浪潮中,昆明成功获批设立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跻身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行列,推动贵研化学等453户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全市总算力规模达到4603P,并在2024年中国信通院算力指数评估中高居全国第9位。绿色赛道上,昆明入选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累计打造绿色工业园区6个、绿色工厂71户、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0户,中石油云南石化等4户企业更是荣获国家级能效“领跑者”称号。
新兴赛道同样动能澎湃。随着昆明入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迎来发展契机——高原测试基地建成投用,云内动力生产的智能无人物流车成功下线。在新型储能领域,特隆美等重大项目的落地,为昆明带来了大尺寸储能电芯和系统集成的全新产业链条。
这背后,是昆明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持续深耕。“十四五”期间,全市R&D经费支出总量占全省的42%、居全省第一,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0个、占全省的89.3%。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这座城市的产业基因。
能级跃升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十四五”以来,昆明以改革为钥,破解发展难题,持续激发内生动力。一套涵盖“跨区域产业协调、招商项目协作、存量项目流转”的“1+2”政策体系精准落地。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两大重点产业协作平台蓄势发力,各县区推动49个项目在磨憨扎根生长,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已吸引123家企业汇聚成势。
从“招商引资”到“选商聚材”,昆明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招商,掀起大抓项目、大干产业热潮。全市在库亿元以上项目数量与工业到位资金占比同步攀升,产业投资成为固投主力。中铝铝箔、龙马集团、中国稀土、东鹏特饮、农夫山泉等一大批企业在昆实施的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发展的“质变”汇聚成城市的“能级之跃”。“十四五”期间,昆明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两个千亿元台阶,增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昆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20年的13.3%跃升到2024年的31.9%,省会“火车头”带动效应更加凸显。
至2024年,全市产业投资占比实现翻番,工业投资创25年新高,规上工业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昆明经济正稳步摆脱对房地产的路径依赖,迈向更加健康、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座“花枝不断四时春”的城市,正继续以奋进之姿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的春天故事。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综合服务中心
开放末梢变前沿
初冬的昆明金马正昌水果批发市场,满载泰国金枕榴莲的冷链货车川流不息,商户们正忙着将当天抵达的榴莲分拣装箱。“以前旺季一箱高品质A果榴莲1500至1600元,如今只需一半价格,还是最新鲜的,喜欢榴莲的市民有口福了。”从事东南亚水果贸易十多年的张磊指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榴莲笑道,这样的价格甚至吸引不少外地水果批发商的光顾。
市民实现“榴莲自由”,磨憨口岸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榴莲搭乘着中老铁路冷链专列,从泰国、老挝等地呼啸而来,通过磨憨口岸进入中国,再分拨至全国各地。这背后,正是昆明市抢抓中老铁路开通机遇,创新构建“省会+沿边”模式,全力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
磨憨位于中老铁路、昆曼公路的关键节点,是我国陆路通往东南亚最便捷的口岸枢纽,也是面向中南半岛的重要开放门户。自2022年4月托管磨憨以来,昆明市将磨憨开发建设作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推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破题之举,创新推进央地合作和沪滇协作,累计投资超140亿元,近百家企业和产业项目相继落地。随着口岸通关效率和辐射能级的提升,磨憨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量从2020年的446.86万吨增长到2024年的928.31万吨、增长107.7%,进出口货值从2020年的185.69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531.26亿元、增长186.1%。
依托中老铁路,昆明推动“一带一路”南向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拓展开行“澜湄快线+”系列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开行“昆明陆港号”多式联运国际货运列车、“郑和号”海公铁国际多式联运班列,经中老泰铁路多式联运可抵达印度洋港口拉廊港。中老铁路通车运营以来,累计发送旅客超6000万人次、运输货物超6700万吨,运输货物品类从最初的10多种增至3000多种,昆明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比重从2021年的54.59%提高到2024年的61.7%。
如果说中老铁路是打通物理空间的“黄金动脉”,那么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的贯通互联,使昆明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边境口岸”和“数据口岸”的省会城市。依托低时延、覆盖面广、稳定性高的优势,昆明市正大力发展跨境算力服务、国际数据服务、跨境电竞、跨境电商等产业,加速打造跨境数字产业高地,目前已吸引华为、腾讯、抖音等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落地,全市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占全省比重近一半。
“双口岸”驱动,带来的不仅是货物的畅通,更是人与文化的交融。2024年,昆明市接待入境游客近百万人次,同比增长147.6%,从承办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等重大活动,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吸引全球游客,昆明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容。
联盟小学举办樱花节
民生织锦惠万家
近期,昆明西南联大研究院附属学校本部的九大学科资深教师来到阳宗海分校,以示范课的形式为该校的高三学子送来了精心准备的备考辅导。这是昆明市通过集团化办学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更好满足群众“家门口”上好学需求的具体实践。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四五”以来,昆明市坚持每年把70%以上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努力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20年的48018元、17719元,提高到2024年的57444元、23577元。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让群众生活更便利,成功创建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聚焦民生关注的热门领域教育和医疗,昆明市通过集团化办学、内培外引等方式提供优质学位超过50万个,积极推进心血管病、呼吸、肿瘤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好医院越来越多。
推进教育均衡,成长之路“照得更亮”。“十四五”期间,全市组建了89个基础教育集团,有效增加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大力实施“以城带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通过盘龙对口禄劝等“区对县”、昆一中对口东川一中等“校对校”教育对口帮扶,全面提升县域办学水平,努力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目前,全市55所中小学正加速建设,建成后将新增学位9.5万个,有效化解“大班额”等问题。
扩充医疗资源,群众健康“守得更稳”。昆明直击“看病难、看病贵”等痛点难点,以“三医联动”改革为突破口,让“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升级。全市药品耗材集采价格平均降幅超过一半,门诊共济政策惠及2125万人次,职工和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分别达92.82%和70.64%,就医负担持续减轻。全市三甲医院达到21家,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8.05张,优质医疗资源持续扩容。
此外,昆明还持续织密民生“保障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实现“五连涨”,帮助65万住房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建成养老机构140家、普惠托育机构515个,“一老一小”服务更有保障。
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
春城旅游跃步高
沿着滇池黄金岸线骑行探秘,沿翠湖追忆历史,探访石林感受地质奇观……这是爱旅游的女孩张艾溪的日常,最近她沿着昆明黄金线路沉浸式体验,愈加流连忘返。六条黄金线路如同一条条珠链,将春城散落的旅游资源重新编织。
清晨的滇池畔,像张艾溪一样的众多游客,骑行穿梭在108公里的滇池绿道上,宝丰湿地水清鸥翔,卧龙古渔村游客如织。这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正是昆明打造六条黄金旅游线路,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十四五”以来,昆明市打破景区孤立发展传统思维,构建全域空间融合、全产业链联动模式,精心打造六条黄金旅游线路,串联滇池黄金岸线、大翠湖人文圈、石林地质奇观等优质资源。
从单点观光到全域旅游的转变,让昆明实现了从旅游过境地向休闲度假目的地的华丽转身。
108公里的滇池绿道,串联起43个湿地公园与20余个美丽村庄,让“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格局成为核心吸引物。滇池沿岸重点村落通过“嵌入式民宿+特色集市”方式改造提升,焕发全新活力。2024年,这些村落客流量突破千万人次,村民人均增收近千元,绿水青山真正转化成了金山银山。
昆明围绕提升游客体验感、参与感、沉浸感做文章,培育夜间消费、沉浸体验和休闲度假三大核心新业态。
曾经普通的篆新农贸市场、木水花野生菌市场,如今成为外地游客感受昆明生活的热门打卡地;昆明老街—南强街区、斗南花市成为“夜昆明”新地标;海宴村、草海七孔浮桥、教场中路蓝花楹等网红景点,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昆明独特魅力。
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成为业态创新的典范,2025年吸引280.59万人次参与,同比增长330%,实现直接销售收入近2000万元。
拥有600余年历史的海晏村,凭借绝佳观日落位置和改造后的特色业态,一跃成为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的网红打卡地。
文化赋能让昆明文旅频频“出圈”。聂耳音乐周、咖啡文化嘉年华、野生菌美食等活动的叠加效应,让昆明从“避暑胜地”变成“文化生活场”。
数据见证变化:“十四五”期间,昆明接待游客总数和旅游总花费年均增速分别达24.27%、26.65%。其中,2025年1至9月,接待游客2.8亿人次、实现旅游花费3551.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5%、12.50%。2025年1至9月,全市旅居人数达114.10万人,同比增长41.5%。
“去昆明”正变为“在昆明”。
滇池绿道草之桥
碧水青山入画来
初冬昆明,暖意融融。蜿蜒的滇池绿道将湖光山色、鸥鹭蹁跹与市井烟火温柔串联,交织成独属于春城的冬日浪漫。这动人景致,是滇池保护治理企稳向好的映射,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春城大地蓬勃生长的生动例证。
“十四五”以来,昆明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让昆明的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鲜活注脚。
聚焦擦亮滇池生态底色,昆明市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科技、工程等措施,有效提升滇池保护治理的整体效能,以藻水同治、精准补水、污水调度等进行系统施治,推动滇池水质、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
坚持藻水同治,蓝藻打捞处置能力从“十三五”末的2.4万立方米/天提升到现在的133万立方米/天,仅此一项每年能够为滇池提供4.85亿立方米的Ⅲ类水,这些经藻水分离的尾水通过“南水北调”工程调入草海后,能为草海提供比牛栏江补水量更稳定、水质更优的生态补水。鉴于雨季牛栏江补水的总磷高于草海的情况,昆明实施了“西水东送”工程,雨季将牛栏江来水通过盘龙江及以东河道补入外海,既解决了外海补水匮乏的问题,又解决了雨季草海入湖总磷过多的问题。
目前,滇池全湖水质连续7年保持Ⅳ类并持续向好,今年1月至10月,滇池主要污染物指标化学需氧量、总磷较2020年同期分别好转11%、29%,均为1996年滇池被列入国家“三湖”治理以来的最高水平。
依托滇池沿岸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昆明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重点打造的滇池沿岸46个美丽乡村带动了村民就业创业,108公里滇池绿道,不仅守住了滇池保护红线,还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目前,滇池沿岸村民的收入已超过之前种花、种菜的收入,从“靠水吃水”转变为“护水致富”。
昆明还着力抓好大气污染防控,2024年,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位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一。 “绿美春城”建设纵深推进,完成林草生态保护修复270.1万亩,新增城市绿地839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