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博片区,折腾了这么多年,商业为啥还是瘸了半条腿?

发布时间:2025-10-27 10:01  浏览量:7

绿博的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某一项。

从暖气,到断头路,到地铁和公交,甚至于可以细化到停车场,问题都有。

算不上多大的问题,都是缺点意思。

我一直比较喜欢绿博,规划的路够宽,区域分布和划分,起点也都足够的高。

问题就在于落地的时间和效率问题,尤其是郑开同城2.0版本,从郑开同城变身为港区和尉氏的联动之后,中牟的文旅之城,还在往前,但是居住感,没有改善。

一个是路网,从主城区过去太差了。

郑开红路灯直接崩溃,地铁8号线没办法深入,其余的最期待的其实是陇海高架东延,但是现在看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其实就算是平安大道和北三环东延能搞定,对于绿博来说,只要够快也是好事儿,很多人住着住着心思就淡了。

还有公共交通配套,地铁不说了,公交车跟郑州完全不搭边,一看有不少,一等一个不吱声。

商业落地,也很难受。

大框架拉起来之后,小细节上存在很多问题。

中牟一直给绿博的定位,就是搞文旅。所以从绿博园到方特,到电影小镇,再到只有河南,等等一系列布局,其实都是围绕这个定位展开的。

但对于居住人群来说,配套跟不上,架子拉得太大是最直观的感受:环境不错,生活却不方便。

比如过去这么多年,整个绿博的商业配套里,目前落地较好的也就只有杉杉奥特莱斯。

它是目前整个绿博片区较为成熟的商业项目,知名度尚可,运营得也不错。

不过目前它也面临很多挑战,包括郑州主城区其他陆续开业的奥特莱斯商业模式,如何持续保持消费者的吸引力和忠诚度,是它目前最大的问题。

但它仍是目前为止,整个绿博片区最大型、最完善的商业项目。

其次,能期待的商业项目是银泰城。

它由郑州市郑汴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投资打造,是一个商业综合体。

严格来说属于白沙,但是能辐射到绿博。

项目从2023年8月31日正式开工建设,其实也拖了很久,到今年8月份实现全面封顶。

如果资金充足,按照目前的进度,2026年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问题不大。

项目紧邻地铁8号线的龙王庙站,交通还算方便。

其他几个项目里,比如建业J18,大家的期待值一直很高。

但截止到现在,项目整体还基本处于停工状态,只有公寓部分据说有局部复工,商业地块框架空置,住宅区域还没有启动建设。

项目整体定位是对标太古里的高端商业综合体公寓,当初售价超过1.5万元/㎡,远高于当时周边约1万元/㎡的均价。

高端商业规划与绿博片区整体以刚需、偏刚需为主的客户群体,需求其实并不匹配。

更关键的是,项目自持商业占比太高,超过25万平方米,而所有回款只能依赖少量可售公寓,年资金成本当时据说达到7-8亿元。

结果建业一旦出现问题,整个项目就立马陷入停滞。

其次还有郑州时尚产业园,这个项目规模不小。

2025年9月,也就是今年,项目地基已经基本完成。

按说,因为它是低层建筑,今年年底应该能实现局部封顶。

项目仅首期占地就达337亩,分三期规划、逐步开发,位于富贵五路南、物流大道以北、紫薇路以西。

总投资额超过15亿元,整体项目投资则要达到26.77亿元。

但问题在于,整个项目中银行贷款占比极高,利息偿还压力相对较大,而且项目方想靠招商实现资金回笼。

压力估计也有,大家看一下位置吧。

最后一个是中国大食堂旅游休闲街区。

项目想跟电影小镇形成联动,位置就在电影小镇南边,占地面积136.5亩,计划总投资12亿元,采用新中式建筑风格,依水而建。

按规划,项目建设周期为36个月,分两期开发:首期开发紧邻电影小镇西北区域的50亩地,二期开发剩余的86亩地。

但项目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与现有的电影小镇既有差异化竞争,也能相互促进。好的话能实现一好都好,但客观上也会形成一定分流;

不过聚拢在一起也能促成更多消费,最终效果如何,还需观察。

所以,中牟有自己的基础,我个人也很看好。

但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交通:从郑州主城区如何快速到达中牟。

我个人认为,最好的方式是建设高架快速路;其次是公共交通中的地铁问题。

比如陇海路西延、郑开大道快速化与优化,包括平安大道和北三环东延。

再叠加地铁8号线开通,或者中牟旅游专线开通,这些对中牟绿博片区的发展才会是重大利好。

否则的话,就像很多人说的,中牟的交通和供暖跟不上,入住率提不上来,那对商业来说就是最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