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拖欠超30亿美元!80岁联合国拉响“破产”警报丨夜观天下
发布时间:2025-10-23 19:44 浏览量:8
明天(10月24日),联合国将迎来它的80岁生日。作为全球治理的主要平台,本应在“80大寿”时风光一下,如今却不得不拉响“破产”的警报。
公司会破产,国家会破产,你听说过联合国也会“破产”吗?近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就再次发出警告,称联合国的财政前景“极度脆弱”,若再不采取措施,将面临“破产危机”!
一个坚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奔波的国际组织,怎么就混到了这一步?今天的《夜观天下》,咱们就来扒一扒:是谁,差点让联合国“停摆”?
最大摊派与带头拖欠
联合国的运转,依赖193个会员国按份额缴纳的会费。作为承担会费比例最高(22%)的成员国,美国本应出力最多,却成了联合国的“头号老赖”——累计拖欠会费已超过30亿美元,独占全球欠费总额的70%以上。
这笔巨款是什么概念?它几乎等同于联合国2026年全年的常规预算。
根据《联合国宪章》,凡拖欠会费满两年者,将丧失大会投票权。此规曾让多个小国被“禁言”,但对美国这名“老赖”却近乎失效。为何它能“逍遥法外”?只因联合国在诸多关键事务上,仍不得不需要美国的合作与影响力。
当联合国也交不起电费
那么,联合国一年的预算究竟花在哪里了?
首先是庞大机构的日常维系。仅纽约总部的空调电费,一年就要消耗1.2亿美元;为精准转换6种官方语言的文件,每年翻译开支也高达2.5亿美元。
但真正的“资金大头”是维护世界和平。2025—2026财年维和行动预算为53.8亿美元,平均每天要往南苏丹等战乱地区投入近1500万美元。
然而,这个协调全球事务的组织,如今却穷得捉襟见肘。今年,因为资金短缺,联合国纽约总部被迫关闭了3处员工入口和半数电梯,连办公室都不得不轮流停电。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国研究中心主任贾烈英分析道:“应该说在可预见的未来,联合国捉襟见肘会是常态”。
我们习以为常的全球秩序,其基石之一正是联合国。如果没有联合国,世界会变成怎样?正如巴西总统卢拉所言:“世界将陷入无序”。
届时:
为全球近半数儿童供应疫苗的系统可能断供;
为上亿等待救济的饥民提供的粮食援助可能不保;
在战火中维持和平的蓝盔部队,可能因经费削减而被迫撤离……
看明白了吗?联合国“破产”这把刀,最终会落在世界上最脆弱的那群人身上。它离我们并不远,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秩序的崩塌……没有人能真正独善其身。
博弈的会费与担当的会费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为什么敢这么“横”?真就差这点钱吗?根本不是。这背后是一场精明的政治博弈:“我不交钱,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你不听我的话。”通过“断供”来施压联合国,逼它进行符合美国利益的改革。说白了,就是把会费当成了操纵国际议程的“遥控器”。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角色。中国的会费分摊比例从2000年的约1%,飙升至2025年的20%,增长了约20倍。这背后是中国经济的狂飙突进——2024年中国GDP突破18万亿美元,这种体量放在联合国的“缴费排行榜”上,想低调都难。
虽然中国人均GDP仍远低于美日(美国的约1/6,日本的约1/2.5),但联合国的会费计算规则更看重总量和支付能力。这好比一个家庭总收入大幅增加,即便人均不算最高,但在社区的共同支出中自然要承担更多。2025年,中国承担的维和摊款占全球15.2%,仅次于美国。这种投入并非徒劳,它与中国在经济、科技和发展领域取得的成就一道,共同塑造了一个可靠、有担当的国际领导者形象。
所以,联合国的“破产危机”,表面上是一场财政危机,本质上是一场“信任危机”和“领导力危机”。它像一面照妖镜,照出的不是冰冷的权力计算,而是国际社会对“责任”二字的理解鸿沟。
“破产”的不是联合国,而是大国的责任心。
川观新闻记者 屈杉杉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北京日报、中国新闻网等
出镜:廖文卓
文案:屈杉杉
编辑:钟卉 张旭杰
摄像/制作:周宝
美术:沈晓颖
校对:徐海鹏
审核:钟莉 刘志刚 何涛 刘若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