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量产前夜,六家“低位黑马”公司谁将率先突围?

发布时间:2025-09-27 05:29  浏览量:8

资本市场总是提前反应未来,当亿纬锂能、宁德时代这些固态电池巨头屡创新高时,真正的产业红利或许正悄然流向那些尚未被大众发现的“隐形冠军”。

九月下旬,固态电池概念股再度走强,亿纬锂能直线拉升涨超9%,宁德时代涨超5%再创历史新高。这场资本盛宴的背后,是产业层面实质性突破的支撑——欣旺达消费类半固态电池累计产量已突破800万颗,而上汽集团推出的全球首款量产半固态电池车型MG4,预售40分钟内订单即破万。

固态电池产业正迎来从技术突破向规模化量产加速迈进的关键阶段。据权威预测,2027年将成为全固态电池量产元年,而2025-2027年则是量产的关键窗口期。在这一产业变革的前夜,六家处于“低位蛰伏期”的固态电池相关公司,正静待市场的重新发现。

01 产业风口: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超预期

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核心方向,其优势不言而喻。与传统液态锂电池相比,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达400-900Wh/kg,能让电动汽车充电10分钟续航800公里,并从根本上解决电解液泄漏、燃烧等安全隐患。

市场规模的预测数据更是令人振奋。东吴证券研报显示,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GWh,中国市场规模将超过200亿元。这一数据意味着,固态电池市场将在未来几年内呈现爆发式增长。

更为重要的是,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比预期要快3-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系统性地提出了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基于硫化物电解质的第一代全固态电池预计在2025-2027年实现量产,能量密度达400Wh/kg;第二代产品将在2027-2030年期间量产,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

政策层面也给出了强力支持。工信部计划于2025年9月对2024年启动的60亿元固态电池重大研发专项进行中期审查,通过审查的项目将获得后续拨款。车型补贴方面,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车型可获1.5万元/辆额外补贴,全固态电池车型补贴提高至3万元/辆。

02 低位黑马:六家公司的固态电池布局分析

在固态电池概念股屡创新高的背景下,六家处于相对低位的公司值得关注。它们或在技术上已有储备,或在产业链上悄然布局,静待风口的到来。

上海电气:装备制造的先发优势

上海电气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主要体现在装备制造方面。根据2022年年报,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自动化产线领域,成功研发了半固态电池双层挤压涂布机设备(正极复合集流体涂布机、负极涂硅碳复合涂层涂布机),在半固态电池装备领域取得先机。

不过,公司也在互动平台表示,在低空经济和固态电池领域都“处于研究阶段”。这一表态可能使得市场对其固态电池业务的认识不足,但也为未来留下了预期空间。

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上海电气一旦实现技术突破,有望成为固态电池产线设备的重要供应商。公司当前股价相对于宁德时代等电池巨头仍处于低位,具备一定的安全边际。

华丰股份:携手科研机构进军锂金属固态电池

华丰股份与上硅所李驰麟研究员团队合作,就新型储能电池的产业化研发,主要路线是锂金属固态电池,目标打造长续航动力电池和长寿命储能电池两大系列产品。

锂金属负极被认为是固态电池的终极选择之一,其理论能量密度远超当前主流石墨负极。欧阳明高院士在技术路线图中指出,2030-2035年将重点攻关锂负极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目标能量密度达500Wh/kg。

与科研机构合作是切入前沿技术领域的有效策略。华丰股份这一布局显示了公司的前瞻性,但产业化进程仍需观察。

泰坦股份(3003036):新材料子公司布局电解质

泰坦股份新成立的浙江寰润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从事固态电池锂硫磷氯电解质的研发和生产,目前在建设之中。

电解质是固态电池最核心的材料之一,目前主要分为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三大技术路线。硫化物电解质具有最高的离子电导率,但空气稳定性差;氧化物电解质稳定性好,但界面阻抗大。

电解质材料的突破将直接影响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随着源头材料价格的下降,硫化物电解质成本已从去年的7-8万元/公斤降至当前的1-2万元/公斤,预计明年可到6000-7000元/公斤,为商业化应用创造了条件。

杉杉股份:半固态电池材料已交付

杉杉股份积极跟进下游电池技术的发展方向,对全固态电池材料也有研发。更重要的是,公司已在实际交付上取得进展。

通过旗下巴斯夫杉杉与卫蓝新能源深度合作,巴斯夫已成功交付首批用于半固态电池的量产正极材料,向固态电池产业化迈出坚定的一步。

正极材料是固态电池关键组成部分之一。面向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需要解决不可逆相变和颗粒破碎问题,以提升循环稳定性。杉杉股份在这一领域的实质性进展,值得市场关注。

唯特偶:通用材料供应商的隐形机会

唯特偶的主营产品锡膏、清洗剂等,在固态电池和普通电池制造中均需使用。这为公司带来了“隐形”的切入机会。

随着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无论是半固态还是全固态电池,都对电池制造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唯特偶的产品作为电子焊接中的重要材料,有望受益于电池产业整体的技术升级。

这种“卖水人”角色,使得公司能够在避免技术路线风险的同时,分享固态电池产业发展的红利。

集友股份:关键材料研发与中试基地建设

集友股份的控股子公司集新能源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研发中试基地正在建设,并与潜在客户进行技术对接、商务洽谈。

中试是实验室技术走向产业化的重要环节。目前,多家企业的固态电池技术正处于中试阶段。如国轩高科的首条全固态中试线已正式贯通,良品率已达90%。

集友股份布局中试基地,显示了公司对固态电池材料产业化的务实态度,一旦突破,可能带来业绩的显著改善。

六家公司的固态电池布局比较

公司名称 主营业务关联度 技术进展 产业化时间预期

上海电气 设备供应商 半固态电池涂布机研发成功 依赖整个行业量产进度

华丰股份 技术合作方 与上硅所合作研发锂金属固态电池 中长期(可能2030年后)

泰坦股份 材料供应商 电解质研发,生产基地建设中 中短期(2026-2027年)

杉杉股份 材料供应商 半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已交付 已实现小批量供应

唯特偶 通用材料供应商 产品可应用于固态电池制造 立即受益于电池产业发展

集友股份 材料研发商 中试基地建设,与客户对接 中短期(2026-2027年)

03 风险与挑战:冷静看待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

在热情关注固态电池投资机会的同时,我们也需冷静看待其商业化进程中的挑战。

技术层面,全固态电池仍面临诸多难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孙世刚指出,高能固态电池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如何进一步提升固态电解质的离子导电率、与锂金属和高比能电极材料的匹配性,并构筑相容稳定的固界面。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表示,如果用1-9分表示技术成熟度,目前固态电池行业最高水平仅在4分左右。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也坦言:“如果丰田说今天能量产全固态电池,我持怀疑态度,目前全行业谁都不具备量产全固态电池的能力。”

成本问题也是制约固态电池商业化的重要因素。虽然硫化物电解质成本已大幅下降,但从每公斤数千元降至与液态电解液竞争的水平仍需时间。

产业链协同也面临挑战。固态电池不是简单地在现有锂离子电池基础上减少液体,而是需要全新的材料体系、生产工艺和设备支持。这意味着整个产业链需要同步升级,而非单个环节的突破即可实现。

04 投资视角:如何把握固态电池投资机会

面对固态电池这一重大产业变革,投资者应如何把握机会?以下是几点建议:

分阶段布局:固态电池产业发展将经历“半固态规模化、全固态中试化”的阶段性过程。当前阶段,半固态电池已开始规模化应用,如欣旺达消费类半固态电池产量突破800万颗,上汽集团也推出了量产半固态电池车型。全固态电池则要等到2027年左右才可能实现小批量生产。投资者可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布局相应的公司。

关注上游材料与设备公司:无论哪种技术路线最终胜出,都离不开材料和设备的支持。如先导智能作为全球唯一全固态整线方案商,2025年上半年订单同比增长100%。云南锗业作为国内唯一量产硫化物电解质锗源的企业,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39.6%。这些“卖水人”往往能在产业大发展中稳健受益。

分散投资,规避技术路线风险:固态电池目前存在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三大技术路线,各有优劣。最终哪种路线将成为主流尚不确定。投资者可通过分散投资,布局不同技术路线的公司,降低风险。

关注政策动向:固态电池发展受到政策大力支持。工信部将于2025年9月对固态电池研发专项进行中期审查,结果可能影响相关公司的研发进度和资金状况。投资者应密切关注相关政策动向。

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技术瓶颈不断突破,固态电池产业链正迎来历史性机遇。根据当前进展,2025年第四季度至2026年,固态电池产业链将迎来密集试产、送样、超标、投产进展落地。

资本市场总是提前反应未来。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具备产业化能力的公司,目前仍处于“蛰伏期”的公司,或许正孕育着最大的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仅为个人观点,内容与涉及标的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作推荐,投资者据此买卖,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