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超预期,拐点出现!这一方向要启动了?是新热点?(附股)
发布时间:2025-09-09 21:00 浏览量:16
近期很多人在讨论,近期锂电池板块反弹是否只是超跌反弹的情绪带动。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特别是在当下AI科技出现回调,而锂电池作为一个容量比较大的行业,是有能力承接AI科技出来的资金。
我们先看一个数据: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整体营收达1.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归母净利润79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8.4%。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季度行业景气度显著回升,营收环比增长19.1%,盈利环比提升9.2%。
这一复苏并非偶然,而是由三大核心驱动力共同推动——下游需求全面回暖、全球市场加速扩张、产业链盈利结构重塑。
从这三个维度来看,锂电池板块或许是走出低谷。
一、市场需求很大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93万辆,同比增长47.4%,市场渗透率已逼近50%大关。
智能化体验、使用成本优势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共同构筑了可持续的增长逻辑。
全球同样如此。上半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965万辆,+31.6%。其中欧洲注册量178万辆,+23.6%。
大众ID.7销量暴涨573%,不是因为其他,而是因为它终于做出了一台像样的电动车——产品力开始兑现。
更关键的是储能。
它不像电动车依赖消费者偏好,而是根植于电力系统的底层逻辑。
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增储能装机56.12GWh,同比+68%。
美国市场同比+25%,预计全年装机48.7GWh,+31%。
欧洲更进一步。SolarPower Europe预测,2024–2029年储能装机CAGR达40.2%,且大储占比将从40%升至69%。
这意味着储能正在参与调频、峰谷套利、容量市场,商业模式跑通了。
需求的刚性一旦建立,周期波动的底部就会抬高。
在需求爆发的背景下,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凭借技术领先、成本优势和规模化制造能力,在全球市场持续扩大话语权。
尤其在储能电芯领域,中国已占据全球93.5%的市场份额,成为不可替代的核心供应方。
这个数字不是夸张,而是现实。欧美不是不想建,而是建不出来,不是缺技术,是缺系统性成本控制能力。
电池是重资产、长周期、高协同的产业。
从矿到材料,从电芯到系统集成,中间有上百道工序、上千家供应商。
宁德时代在福建,隔膜在中材科技(山东),负极在杉杉(宁波),正极在湖南裕能——它们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度压缩,使得综合成本比海外低15%-20%。
这种优势,就成了“定价权”。
所以,当美国开发商抢装储能项目时,基本上是买中国电芯。
这一主导地位不仅体现在产能规模上,更体现在全球化布局的深度。
宁德时代的德国工厂、国轩高科的美国Gotion项目、远景能源在欧洲的零碳产业园,都是在用“本地化生产”换取市场准入。
此外,光伏与储能的协同效应也日益凸显。
中国光伏组件全球市占率长期保持在80%以上,而随着光储一体化趋势加速,具备“光伏+储能”系统集成能力的企业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参与者。
三、盈利拐点出现过去两年,电池厂降价保份额,材料厂清库存求现金流。
但2025年上半年,行业迎来盈利结构的系统性修复,标志着洗牌接近尾声,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
1、电池环节强者恒强。
行业龙头Q2净利润达165.2亿元,环比增长18.3%,毛利率稳定在25.6%的高位,显示出其在技术迭代(如神行超充电池)、客户结构(特斯拉、宝马、蔚来等高端车型配套)和成本控制上的绝对优势。
行业第二梯队企业则凭借在铁锂电池和储能市场的精准布局,净利润环比飙升164.3%,成为最大黑马。
2、材料环节触底反弹。
负极材料受益于石墨化产能出清和下游需求回升,Q2净利润同比大增35.5%,环比增长33.6%。
隔膜环节同样回暖,龙头企业利润环比增长75.8%。
更值得关注的是,曾陷入亏损泥潭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迎来困境反转,行业代表企业Q2毛利率环比提升3.5个百分点。行业整体亏损收窄,盈利拐点确立。
3、储能系统企业集体扭亏。
派能、南都等在Q2实现环比扭亏为盈,行业整体净利润达5.3亿元,同比增长41.1%。
PCS(储能变流器)企业毛利率维持在30%以上,展现出高成长性。
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数据清晰地表明,新能源产业或许已走过最艰难的调整期,正在进入一个需求驱动、全球扩张、盈利修复的新阶段。
那些在周期中坚持研发投入、优化成本结构、布局海外市场的龙头企业,有可能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同步提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小猎豹坚持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