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是,娃哈哈只是开始,内地豪门恩怨将迎爆发期
发布时间:2025-07-24 19:04 浏览量:5
豪门恩怨比宫斗戏还精彩,最近的宗庆后遗产纷争案,让吃瓜群众吃了个饱。
宗庆后的遗产纷争案,集齐了家族企业传承中的所有元素。包括:非婚子女、财产纷争、遗嘱安排、股权争夺、海外信托设计、跨境法律诉讼、新君老臣权斗、企业战略转型。
最新的消息是,该案件8月1日将在香港高等法院进行聆讯,预计会是一个程序性的流程。
关于纷争案的来龙去脉,以及宗氏家族中各成员所扮演的角色,已经有太多的报道,这里就不赘述了。
目前案件的核心焦点集中在三点:一是宗庆后在2003年口头指示设立的离岸信托是否有效成立;二是宗庆后在2020年设立的遗嘱是否有效力;三是非婚子女的继承权问题。
这场争产案的法律层面极其复杂,是因为跨越香港和内地两个法律管辖区,而跨境法系存在差异。
目前,香港法庭审理信托诉讼,已将裁决延期至2025年9月,等待杭州DNA亲子鉴定结果,以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杭州中院则并行推进股权确权诉讼,暂未公布开庭具体日期。
因为两地法院分别依据普通法(香港)与内地法律审理,最终裁判结果可能存在冲突,也在考验两地跨境司法协助机制。
宗庆后遗产纷争案,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标杆性案例。无独有偶,杉杉集团也刚刚结束一场惨烈的“宫斗”,表面上是”太子出局、后妈上位“,但结果是企业元气大伤。
为什么内地家族企业的豪门恩怨越来越多?之前都是在影视剧或者香港家族才看到的场景,将来会在内地家族频繁上演。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时间到了。
内地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创业的,也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年龄大概在三四十岁,到如今普遍七八十岁的年龄,到了必须交接班的时候。
但中国有很多民营企业家未订立正式遗嘱,甚至“忌讳谈论身后事”。这和欧美、中国香港一些“老钱”家族早早进行传承规划形成鲜明对比。
而且,内地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在创业初期都是草莽式生存,抓住时代红利快速发展,这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在家族和企业治理结构上不清晰,很多都是创始人一言堂;二是在家族精神与文化建设上严重缺失。
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家都是大家长式作风,就如宗馥莉所说,“没有了宗庆后,娃哈哈等于零”。
作为对比,也有内地的一代企业家在家族和企业的治理结构方面做得比较好。
比如龙湖集团吴亚军在2018年设立家族信托,将股权拆解为“B类股(10倍权)由本人持有,A类股由子女持有”,即便2021年离婚也未影响企业控制权稳定。
再比如方太集团的茅理翔交班时引入6名外部董事,家族仅保留“战略方向一票否决权”。
如果宗庆后早些完成血缘关系公证,早些设立不可撤销信托,将企业股权与现金资产分离处置,或者早些委托第三方机构保管遗嘱及资产清单,就不会留下如此棘手的纷争困局。
而中国内地的一些科技新贵,在三四十岁的时候就设立家族办公室,显然比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更早就意识到家族与企业治理结构和传承安排的重要性。
此外,中国的创一代普遍存在重“术”轻“道”的偏见。他们在成长经历中的物质财富匮乏感和对私有财富的不安全感,让其忽视家族梦想的缔造和优良家风的建设与传承。
而且,家风传承需要与时俱进,不再是一味的“道德说教”,而是要和家族信托等金融工具结合起来,与家族宪章、家族委员会相互融合,才能真正的执行落地。
特别是当很多一代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而二代往往是海外教育背景,就更需要情法共治,构建现代家风传承体系。
宗庆后遗产纷争案进入到白热化阶段,这个案例必将载入中国商业史册,而豪门恩怨也将会在中国内地频繁上演。
家族企业传承,吃瓜群众看的是遗产分配或宫斗式的胜负,但更重要的,是治理机制的长期构建。
民营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家族企业传承则是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健康成长最为关键的一环,
它不是小事,更不是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