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猝逝无遗嘱,“继子继母”激烈厮杀,杉杉帝国深陷破产泥潭

发布时间:2025-07-17 05:43  浏览量:5

没有遗嘱的突然离世,短时间内让一家年营收数百亿的民营巨头直接陷进数百亿债务黑洞,太子被扫地出门,后妈掌舵却难救残局,极富戏剧性的家族权斗让杉杉集团成了中国商界最受关注的家族企业灾难现场。

回头看,谁能想到在两年以前,杉杉控股还意气风发地在黄浦江畔落成了自家新总部大楼。

那仪式郑重得像是一场家族成人礼,创始人郑永刚站在台上,提及“梦想”,脸上的笑是掩藏不住的自豪。

可偏偏就是从那一刻,命运已经开始埋下伏笔。

郑永刚猝然离世,让一切美好戛然而止。

没有遗嘱的安排就像一个隐形炸弹。

他生前一直警惕企业传承的风险,却不知自己会亲手把企业推向这个死角。

郑奇——他和前妻的次子,被视作天选继承人,英国留学归国后顺利上位,从总裁到董事长一路绿灯。

按说,一个家族企业的新篇章该就此展开。

但现实比想象残酷得多。

刚坐上董事长位置,继母周婷突然杀入战局,她直言质疑选举合法性,甚至向法院起诉,冻结了核心资产的股权。

社交媒体瞬时沸腾,企业权力斗争以最狗血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继母突袭太子”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那一刻,杉杉数十年积攒的低调家风,被现实击得粉碎。

其实周婷的身份本也带戏剧性。

一个80后财经女主播,艺名“慰笛”,有浙江大学和长江商学院硕士光环。

她和郑永刚在直播节目里结缘,又成了“最强后妈”,为郑家带来了龙凤胎和一个儿子。

她出招够快也够强。

身为3个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一举质疑股东大会的程序,冻结关键平台51%股权,让自己在权力游戏中的位置异常扎实。

这既是母以子贵,也是“利益与责任”的双重打包。

继母与太子的对决,让一切温情脉脉的家族故事落了幕,取而代之的是法律、利益和狠劲的较量。

可惜表面的家和万事兴,并没有维持多久。

并不是谁接班谁就有绝对控制权。

周婷进入董事会后,实际上的暗流更深更急。

郑驹想要继续爸爸的战略,继续大手笔在锂电、海外投资扩张,12.8亿欧元都不是问题。

周婷则坚决主张防守现金流,收缩一切非核心业务。

一个想冲,一个想保守。

分歧让公司陷入了“没人拍板、谁也不过责”的瘫痪状态。

真正残酷的,是市场不等人。

从服装业起家到新能源、再到偏光片,杉杉本是转型标杆。

顶峰时集团年收超200亿,净利润暴涨2320%。

但偏光片收购发生在“天亮之前”,赶上全球电子需求下行,产能、价格双杀,成了公司巨亏的第一根稻草。

而原本用来支撑大扩张的高杠杆策略,也让公司在经济风暴面前毫无缓冲余地。

看似利润漂亮,实则现金流早已虚弱不堪。

郑永刚的去世,成了多米诺骨牌推倒的起点。

财务危机叠加高额债务,员工们说:集团太大了,风浪太急,年轻的郑驹根本压不住局。

他几乎成了“表演”董事长,兴趣转向私募和投资,对实权渐渐松手。

到了2024年底,杉杉已到了破产边缘。

母公司亏损,上市公司现金吃紧,10余家银行和合作伙伴诉至法院。

到了2025年初,法院正式冻结了家族持有股份,杉杉进入重整程序。

宁波法院6月强制执行郑驹最后181万股,他成了失信名单的新成员,“太子”彻底名存实亡。

最难堪的是,家族持股不断被稀释,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趁虚而入。

过去属于郑永刚一家的“杉杉帝国”,现在只剩26.36%的堪堪控股权,往日的豪门盘桓在破产重整里,如同悬空的微光随时会熄灭。

此刻的周婷,还在咬牙坚守。

她的交接声明听起来体面:“我们将团结一致,带领杉杉奋力前行”。

可现实是如今这摊烂摊子,资金链一抓就是窟窿,国内负极材料行业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偏光片也没有起色。

企业的血造不出肉来,短期负债高达126亿,光是短贷就占了95%。

最雪上加霜的是——控制权的拉锯战远没结束,资本市场里的买家还在虎视眈眈争“捡漏”。

再回想郑永刚反复警告的“家族企业传承的时间窗口”,此刻越发令人唏嘘。

2025年盛夏,杉杉大楼依然在黄浦江边傲立,但里面的权力和梦想已被权斗、债务和外部资本搅成乱麻。

媒体追问时,周婷红着眼圈说,“已经尽全力了。

”但一切努力终还是敌不过大势已去。

她一句“杉杉不躺平”的豪言壮语,在“能怎么办”的质疑声中,仿佛被夏日闷雷压得生疼。

杉杉的闹剧,本质上是个关于无序传承的惊醒案例。

其实类似故事在中国企业史早有前例。

娃哈哈家族刚刚陷入遗产分家丑闻,创始人宗庆后去世后,三位自称为“同父异母弟妹”的人直接在香港提起18亿美元信托争端,又回杭州主张股权。

老干妈、国美,也都曾因交班没头没尾一地鸡毛。

太多的企业只顾眼前生意繁荣,却忽视了身后的权力接力棒怎么传、能不能传。

为什么会反复出现这样的“家族噩梦”?

说到底,绝大部分中国老板还是惯于亲力亲为、不肯真正授权。

家族企业里口头托付和“朕知道朕要谁接班”的自信,放到法律体系和市场环境里,就是一句白纸黑字的笑话。

现代社会,不是靠家长里短、气场震场就能让所有人服气的。

有的看似是亲情,实则背后满是权与利的算计。

反观对比案例里,许世勋在香港早早通过家族信托安排,让后人每月只有生活费,再多也动不得家底,避开了眼红手快的“掰家产”,也避免姜太公钓鱼的内耗。

国美的黄光裕、陈晓的权利之争,也不过是政府和资本参与的新一轮“扫尾”,最终企业多多少少都元气大伤,开始进入无名氏操盘的“后家族时期”。

这正是当前中国民营企业大潮中的缩影:无遗嘱、无承包机制、无信托安排,老板们每日为生意和眼前烦心,却忘了自己的退出、家族的未来、员工的安稳终究要靠一张纸、一个章——以及时间的规划和规则的承认。

毕马威的最新报告很现实:那些提前布局动态传承、有信托、交班制度和职业经理人安排的家族企业,活得远比仓促交接、血拼内斗的同行更强更久。

证券时报也明确指出,渐进交班制是未来家族企业避免衰败的唯一出路,光靠家长一句“给老大接班”远远不够,利益协同、制度传导缺一不可。

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完杉杉这两年的剧变,最大的感慨其实很朴素——有些危机根本不在于你做错了什么,而在于你根本没想怎么避免灾难。

一代辉煌,毁于粗心的传承和彼此间的猜忌。

企业兴亡,早已不是一人得失,而是那个家族、整个企业和数以千计员工家庭的命运博弈。

身边谁又不是这样?

多少小生意,多少家族,都想着明天的生意怎么跑,却少人关注“人不在了怎么办”。

有人还在用“没人敢反我”的老思路做大生意,可等老一代退场得快,雨一来,树就倒了,一切只剩后悔和反思。

杉杉帝国的故事还没画上句号,周婷还在忙着找战投自救,不知还能否稳住阵脚。

可从更大的层面看,这已是一面镜子,提醒无数正值巅峰的家族企业,提前规划传承,不是“作秀”也不是“多此一举”。

一句“及时立遗嘱、科学分权、信托安排”,看似冷酷,其实才是企业基业长青最实诚的温情。

你有没有想过,哪怕企业再大、家风再好,没有规则和提前准备,一场毫无防备的突发就能让一切归零。

杉杉的风暴,不只是商业新闻,更是企业家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