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家企业在硅碳负极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2025-06-09 16:24 浏览量:12
目前,多家公司在硅碳负极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贝特瑞硅基负极材料研发一代、储备一代、量产一代,现已开发至超高容量第六代产品。 贝特瑞与国联研究院联合攻关的“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用硅基负极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化”项目,成功攻克了硅基负极材料界面不稳定、首次效率低、循环寿命短等关键技术难题。
5月13日,贝特瑞 举办“未来能量引擎”新品发布会, 正式发布其针对固态电池材料整体解决方案“贝安”,方案包括半固态电池材料整体解决方案和全固态电池材料整体解决方案。
2.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
杉杉股份新型硅碳材料已实现量产出货,并在宁波硅基工厂后续规划中加大产能设计,进一步提升供应能力。杉杉股份宁波4万吨一体化硅基负极产能基地,一期产能已投产,且部分工序2024年12月已满产。
在硅碳材料专利方面,日前,上海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 申请了一项名为“ 硅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的新专利, 宁波杉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也公开了一项名为“ 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极片和电池 ”的新专利。
3.上海璞泰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CVD沉积硅碳负极取得量产订单, 已经向市场小批量出货。 四川一体化负极工厂逐步投产。公司将加快四川紫宸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优质产能的形成与稳定生产,到2025年底实现25万吨负极材料有效产能;加快安徽芜湖硅碳负极一期项目的投产进度,力争2025年上半年形成批量销售,并根据客户需求推进后续生产线建设。
公司四川生产基地二期产能将根据市场需求有节奏的投产,预计到 2025年底、2026年底公司将分别实现25万吨、35万吨的 负极材料产能。
4.上海市翔丰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翔丰华(300890.SZ)在2025年5月7日投资者关系活动中宣布,其硅碳负极材料已具备产业化基本条件, 后续公司将加大投入,积极规划批量生产线,并与客户深入对接,早日实现批量供货。这一战略决策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入下一代锂电池负极材料的产业化阶段,有望成为其未来业绩的重要增长点。
公司高容量硅碳负极(457.6mAh/g,首效95.4%)通过客户测试,四川遂宁6万吨基地投产后产能居行业前三。
5.湖南中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在硅基负极材料(包括面向固态电池的硅碳负极)、新型碳材料负极、锂金属负极等新型负极材料方面均有开发和产品布局。 硅碳负极中试产线已建设完成,相关产品进入多家客户测评阶段。
针对锂电石墨负极回收领域,公司累计申请发明专利8项,持续推进循环经济模式构建。在硬碳负极方向,产品已进入行业头部客户量产导入阶段。
6.上海洗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硅碳沉积均孔碳基材料产业化已实现年吨级产线,相关产品已进入批量供货阶段;十吨级及百吨级硅碳沉积均孔碳基原创生产装备正在设计中。 与宁德时代、宝马、东风等行业头部企业合作,产品得到市场高度认可,进入多家行业头部企业供应链体系,为固态电池业务发展提供资源和市场渠道。
5月21日, 上海洗霸 (603200.SH)公告称,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拟签订《高比能氢电混动电源系统技术转让(专利权)合同》, 为推动前述高比能氢电混动电源系统和特种固态锂离子电池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公司拟分别与相关核心技术团队、管理团队合资设立公司控股的子公司。
7.深圳索理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全球首创“包覆自修复”技术解决硅膨胀问题,硅碳/硅氧全系列产品批量出货 。公司已与协鑫合作开发多孔硅碳,加速产业化进程。
5月6日,徐州矽艾诺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深圳索理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布局中的核心硅碳负极生产基地隆重开业。同日,总投资1亿元的年产1万吨硅碳负极材料用多孔炭项目一期公示,项目建成后可达到年产1000吨多孔炭的生产能力。
8.广东道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硅碳负极目前已形成一定产能规模,并已在多家电芯客户实现销售。公司通过布局石墨烯包覆技术,有效提升硅碳负极导电性,同时降低材料成本。在研发过程中,注重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的平衡,有望凭借性价比优势,在硅基负极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推动产品商业化进程。
2025年4月25日,道氏技术在2024年年度暨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已布局单壁碳纳米管、硅碳负极、固态电解质、金属锂负极等固态电池关键材料,部分产品已经批量测试或出货。
9.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专注于锂离子电池高端纳米硅基负极、固态电解质、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可定制化石墨负极等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立泉院士、李泓研究员(公司董事长)领衔的科研团队。
公司目前实际产能已达45000吨/年,其中硅基负极材料产能12000吨/年、硬碳负极材料产能10000吨/年、固态电解质产能3000吨/年、可定制化石墨负极材料产能20000吨/年。
10.北京壹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壹金新能源现已推出硅基负极原材料、硅基负极材料等具有高产且可定制化加工特点的一系列硅基负极产品,主要为:氧化亚硅碳负极材料(HC-1600),锂化氧化亚硅碳负极材料(HE-1400)改性氧化亚硅碳负极材料(HL-1400)。
近日,壹金新能源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此次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扩大硅碳负极产能建设,巩固公司在下一代电池负极材料领域的优势,同时加速硅碳负极的产品研发和在各种应用场景的落地。目前壹金新能源拥有江西宜春和山西太原两大生产基地,得益于本次融资,壹金新能源将进一步扩大硅碳的产能规模,新增万吨的硅碳年产能。
11.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4年,公司硅碳负极业务实现重大突破,完成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化销售的关键跨越。产品线全面覆盖砂磨硅碳、普通硅氧等成熟产品及预镁硅氧、新型硅碳等高端系列,适配液态、半固态和固态电池体系,并已通过多家工具电池和3C电池客户的测评认证。
目前, 硅宝新能源5万吨/年锂电池用硅碳负极材料及专用粘合剂项目实施顺利,并建成了3000吨/年锂电池用硅碳负极生产线。此外,该公司1000吨/年中试线稳定运行,累计实现百吨级销售,其中新型硅碳产品取得吨级突破。随着3000吨/年产能建设推进,硅宝科技正重点扩产预镁硅氧和新型硅碳产品,加速硅碳负极在高端电池市场的商业化进程。
12.石大胜华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5年1月底具备5000吨的产能。产品已实现百公斤订单出货,并在海外达成首批1%订单,与头部公司达成合作意向,预计在2025年动力电池领域占据一定供应地位。 硅基负极项目(规划3万吨/年)适配固态电池技术,预计2025年参与动力电芯厂投标,潜在收入规模90-120亿元。石大胜华硅基负极已进入B样阶段,与太蓝、赣锋、卫蓝、清陶等头部固态企业有密切接触,并与部分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开发。
13.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国轩庐江基地规划年产20万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并与清陶能源合作推进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量产,为硅碳负极配套应用铺路。2025年初,其紫宸1.2万吨硅基负极项目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预计2026年实现规模化投产。 5月17日,国轩高科科技大会上发布G垣准固态电池,其电芯能量密度可达300Wh/kg以上,系统能量密度可达235Wh/kg以上,较同体积液态电池系统能量提升超36%,应用场景包括eVTOL、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等,年产能约为12GWh,已完成超5家客户电芯送样测试,超4家客户上车测试,搭载该电池的001号样车总里程已超1万公里。
14.四川华宜清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作为固态电池硅碳负极材料领域的创新企业,一期规划年产能3000吨,并凭借自主研发的“一步法”硅碳负极制备技术,成功突破硅基材料高膨胀率、低循环寿命等行业技术瓶颈,实现了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替代。 3月10日,四川华宜清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为力合资本,具体融资金额未披露。此轮融资后,公司进一步聚焦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研发与生产。
15.四川长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长虹新材料公司成功开发出了“原料选型+化学研磨”工艺制备高性能纳米硅、“原位聚合+原位包覆”工艺制备低成本硅碳等核心技术,拥有千吨级硅碳负极材料产线,可满足不同容量产品生产。 公司重点布局生产1200到2000mAh/g容量规格的纳米硅碳产品。公司梓潼经开区纳米硅碳项目已实现量产。
16.创普斯(深圳)新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022年,山东创普斯新能源年产18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和12万吨硅碳负极材料项目启动,项目一期已于2023年7月正式投产。
17.埃普诺(深圳)新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埃普诺目前已通过材料ISO三体系认证,部分硅碳产品已通过CNAS检测认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PNSC-X系列硅碳负极材料已具备生产能力。 5月13日, 埃普诺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一期 正式投产,内江埃普诺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年产12万吨硅碳负极新材料达产后,年产值约145亿元。邢台6万吨项目签约。目前集团已规划在全国部分地区建立年产三十万吨硅碳负极材料生产基地。
18.广东东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人造石墨与硅碳负极双线布局, 东岛新能源3000吨硅碳负极材料项目落地,公司硅碳负极产品有超高能量密度负极材料、纳米硅碳负极材料、氧化亚硅负极材料。
19.上海昱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硅碳/硅氧规划产能3万吨,覆盖消费与动力领域。 针对固态电池,通过技术、工艺和设备创新,特别是独创“材料特性处理”技术,增加了多孔硅和多孔硅碳的导电导离子层,比容量可以做到2700~2900mAh/g左右,自身具有三维孔隙结构,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离子性能、机械性能、稳定性,高缓冲/抑制体积变化,解决了固态电池新适配负极的难题。
20.常州硅源新能材料有限公司
气固多相悬浮反应器技术是当前硅基负极量产的关键瓶颈。硅源新能具备独立的气固多相悬浮反应器研发设计能力,基于清华大学魏飞团队的技术,目前产业化进度领先,是硅基负极材料行业强有力竞争者。 2025年1月,常州硅源新能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硅源新能”)完成数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参与投资的机构包括富华资本、高瓴资本等。此次融资将用于推动公司硅基负极材料的研发与量产,进一步巩固其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
21.浙江格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格源新材料致力于高性能硅基负极材料的创新与规模化制备,聚焦多孔碳、气相沉积装备和新型硅碳负极材料的产业化。已经具备百吨级硅碳负极和多孔碳产能,正在建设500吨硅碳负极和500吨多孔碳产线。 近日, 公司投资年产300吨纳米硅碳负极材料产线建设项目处于筹备期,项目总投资1亿元,主要 锂电新材料赛道,突破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瓶颈,有望推动新能源汽车及储能产业升级。
22.德图堡新材料科技集团
2025年4月,由德图堡集团投资的大成(广宁)竹基硅碳负极项目入驻广宁县。 项目总投资50000万元, 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300吨硅碳负极材料及5万吨 碳素材料 的生产能力。
23.江西江铜硅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5年4月,江铜硅瀛新能源项目举行签约暨开工仪式。该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电子级硅基气体及硅基前 驱体项目,投资8亿元,用地100亩;二期建设2万吨新型硅基负极材料。 该项目计划2025年内建成江西省首条千吨级硅碳负极生产线,形成覆盖1,000mAh-2,200mAh/g的梯度化硅碳产品矩阵。
24.浙江嘉兴星汉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嘉兴星汉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由浙江省硅材料领域重点研究院团队、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和碳材料领域专家组建,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硅碳负极材料技术路线,通过对核心工序的自主研发和设备创新,开发出性能优异的纳米硅碳负极产品。 公司已具备微孔纳米硅碳负极的批量出货能力,面向下游消费类电芯厂已经实现正式出货,后续订单也在紧锣密鼓地生产交付中 。
25.安徽邦德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邦德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纳米级硅碳负极材料及浆料导电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年产5万吨纳米级硅碳负极材料及20万吨配套新型导电剂。 2月5日, 安徽邦德锐新材料 总投资60亿元的年产5万吨纳米硅碳负极材料及20万吨配套新型导电剂项目落户怀宁。
26.赣州立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赣州立探年产50吨硅碳负极材料建设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该项目已于近期竣工,并完成了环境保护验收公示。 3月29日, 立探新能源 硅负极项目落户宜昌,该项目为瀚晖资本在硅碳负极赛道投资布局的优质项目
27.碳一新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24年2月,碳一集团与准格尔旗人民政府签订了项目投资框架协议,双方就年产3万吨硅碳负极材料项目投资建设及上下游配套产业引进等事宜进行深入交流。
28.四川积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4年2月,四川积力新能源6000吨硅烷联产硅碳负极材料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将新建年产6000吨高纯硅烷装置,年产1000吨硅碳装置。
29.衢发瑞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衢发瑞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新型高性能负极材料项目,项目一期拟投资250000万元,建成后形成年产20万吨新型高性能负极材料的生产能力(其中15万吨/年石墨负极材料、2.5万吨/年高性能硅碳负极材料、2万吨/年高性能硅基负极材料、0.5万吨/年新型特种负极材料)。
30.江苏镭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2024年5月,谷城县与江苏镭纳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设高纯纳米粉体和硅碳负极材料及其装备制造生产基地,投资总额120亿元,占地100亩,分期实施。
31.湖北匠芯新材料有限公司
湖北匠芯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聚焦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创新型科技企业,专注于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用硅碳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也是宜昌高新区第一个开工的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企业计划投资10亿元,通过两期项目建设,推动新型硅碳负极材料产业化落地。
湖北匠芯新材料有限公司新型硅碳负极材料项目(一期)项目公示,项目投资12037万元,主要用于建设多孔炭和硅碳负极生产线,预计25年11月投产。
32.安徽湛为气体有限公司
安徽湛为气体硅烷气项目总投资67975万元。据规划,硅碳负极原料项目整体分为两个阶段,一阶段项目由安徽湛为气体有限公司建设5000吨/年硅烷气装置。二阶段项目由江苏华中气体有限公司联合清华大学、苏州实验室实施,计划投资6.8亿元,建设年产2000吨新型纳米硅和相应的配套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预计2025年四季度开工建设。
33.浙江中宁硅业股份有限公司
2月下旬,浙江 中宁硅业硅碳负极材料及高纯硅烷系列产品项目开工, 建设工期为2024—2026年。项目投用后,形成年产40000吨硅碳负极材料生产能力。
34.国佳(内蒙古)新材料有限公司
硅基负极产业化项目,项目总投资200亿元,建设1200条粉体生产线,建成后可年产10万吨硅碳负极材料。
35.兰溪致德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国内首个预锂化硅氧负极量产企业,第三代硅碳材料提升快充性能。 近期,兰溪致德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 1000吨硅碳一体化负极材料产业化项目获公示, 项目总投资 7500万元,该项目设置 硅碳一体化负极材料研发系统,研发系统研发的碳一体化负极材料免费提供给下游厂家试验,并考察产品性能,项目投产后 形成年产1000吨硅碳一体化负极材料的生产能力。
36.山西华智新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华智新能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项目总投资6亿元,建设4条先进硅基负极生产线、2条硅基前驱体生产线。
37.蚌埠吉孚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蚌埠吉孚力新材料年产5000吨多孔碳项目总投资2.5亿元,生产物理法活化椰壳基多孔碳,产品将用于超级电容碳与硅碳负极骨架。
38.安徽清能碳再生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清能碳再生科技有限公司二期多孔碳及硅碳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拟投资32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产500吨硅碳负极材料,2000吨多孔碳材料。
39.矽立科新能源(上海)有限公司
矽立科新能源(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高端CVD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原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公司。 2024年12月,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矽立科新能源(上海)有限公司签署20000吨硅碳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投资合作协议。项目总投资42亿元,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5亿元。
40.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
近日,港航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开发的高性能硅碳负极材料中试线项目顺利完成带料试车,成功产出第一批硅碳负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