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巴斯夫、万华后,中国石化也加入这个新材料赛道

发布时间:2025-11-18 13:38  浏览量:1

关键词 | 中国石化LG化学 签署协议共 2421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6 分钟

近日,中国石化和LG化学签署关于联合开发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协议。双方将面向中国及全球的储能系统和低速电动车市场,联合开发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等关键材料,加快商业化进程,拓展钠离子电池商业模式,并在未来扩大至新能源和高附加值材料领域合作。

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相比具有资源和价格优势,安全性和充电速度更优。在低温环境下,钠离子电池容量衰减较少,性能优于磷酸铁锂电池,且市场前景广阔。

从产业链来看,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有层状氧化物类、聚阴离子类和普鲁士蓝类等技术路线。这些材料具有不同的技术特点和产业化速度,如层状金属氧化物技术成熟、产业化最快,普鲁士蓝类成本低,聚阴离子型化合物功率密度高等。重点布局企业包括中科海钠、宁德时代、振华新材、珈钠能源、湖南立方新能源等。

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是碳基材料,其中硬碳是主流选择。硬碳具有高储钠容量、低储钠电位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因此应用前景良好。主要企业有佰思格、贝特瑞、中科海钠、杉杉股份、翔丰华等。

钠离子电池的电解液成分与锂离子电池基本相似,但溶质主要为六氟磷酸钠,重点企业包括天赐材料、多氟多、如鲲新材、永太科技、赛纬电子等。

隔膜与锂电池相比变化不大,主要企业有恩捷股份、星源材质、中材科技等。

钠离子电池重点生产企业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中科海钠、传艺科技、华阳股份、欣旺达、孚能科技、振华新材、维科技术、海辰储能等企业。

除了中国石化,巴斯夫、万华化学也已入局钠离子电池领域:

万华化学:其电池材料业务是万华化学打造的第二增长曲线,产品覆盖锂电正负极材料、钠电正负极材料、粘结剂、溶剂、湿法冶金等领域。目前在锂电材料方面,万华化学推出了新一代高压实磷酸铁锂(LFP)正极材料,通过创新工艺有效提高了压实密度和能量密度;在钠电材料方面,万华化学新一代的高容量、高压实NFPP正极材料,突破能量密度瓶颈,产品展现出优异的倍率、高低温、安全及循环性能,具备多场景、规模化应用潜力。此外,万华化学还推出了适用于钠离子电池的硬碳负极材料等多款产品。

另外,万华化学与海辰储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电池材料、储能产品、电池及电池材料回收、钠电、IT及联合实验室等六大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此外,万华化学还布局了25GWh大圆柱储能电池等项目。

巴斯夫:在固态电池及钠离子电池领域,巴斯夫杉杉取得了显著进展,其开发出适用于富镍固态电池的三元材料,并成功突破了正极材料与电解质界面不稳定性的技术难题,该产品预计将于今年进入量产阶段。2024年8月,巴斯夫杉杉成功推出了全固态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并在长沙基地完成了中试规模生产。同时,公司还新推出了钠电池材料产品体系,首款产品已通过储能电池的中试验证。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巴斯夫于2023年便在江苏成立了重点关注固态电池以及钠离子电池的巴斯夫–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及储能联合研究中心。

钠离子电池市场发展

据研究机构预测,我国钠离子电池市场将从2025年的10GWh增长至2034年的292GWh,年均增长约45%。到2030年,预计中国市场占据全球钠离子电池制造量90%以上。

在全国多个示范项目中,钠离子电池已展现出强大应用潜力。全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二期扩容工程已正式投入运营。全球最大的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大唐湖北100兆瓦/200兆瓦时钠离子新型储能电站科技创新示范项目一期工程也已建成投运。

宁德时代近期发布的“钠新电池”品牌,其乘用车电池能量密度已达175Wh/kg,比肩磷酸铁锂电池,支持峰值5C的充电速率和500公里续航,循环寿命超1万次。这一技术突破极大拓展了钠离子电池的应用边界。

在商用车领域,中科海钠已发布全球首个钠离子电池商用车解决方案。该公司总经理李树军表示,新一代钠离子电池基于长寿命、宽温区、高倍率特性,可为电动重卡提供少装电池、快速充电、多次使用的新运行模式。

在储能领域,全国首个40兆瓦/40兆瓦时构网型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在云南文山并网投运,该系统是全球首个实现“调峰+调频+构网支撑”多场景融合应用的大容量储能解决方案。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未来2-3年是钠离子电池能否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实现规模化商业化的关键窗口期。技术进步、成本控制和政策支持将是决定钠离子电池能否成功实现商业化突破的关键因素。

在技术方面,哈尔滨工业大学副研究员邓亮指出,聚阴离子型磷酸盐正极材料因其结构稳定、安全性高,尤其适合钠离子电池在宽温域与高倍率场景的应用。

从应用进展来看,不仅国际企业积极布局,宁德时代、比亚迪、维科技术等国内产业链企业也在大力推进钠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钠离子电池出货量达3.7GWh,同比增长42%;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已达3.5GWh,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增长势头显著。

尽管未来可期,钠离子电池在商业化过程中仍面临挑战。目前钠离子电池的整体出货量较小,处于示范、小规模生产向市场化应用、规模化生产的过渡阶段,其成本优势尚未得到很好体现。

相关行业人士分析指出,虽然钠离子电池的理论成本可比锂离子电池低约20%,但目前钠离子电池的电芯价格普遍超过0.5元/Wh,预计实现规模化量产后可降至0.3元/Wh,与当前锂电电芯中标价格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