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航二十载 脉动一座城】一条地铁线 半座城市兴 一张地铁网 满城烟火气
发布时间:2025-11-18 08:47 浏览量:1
今年6月30日地铁1号线东延线通车后,家住棋盘山中旅万科城的市民高佳怡,每天早上8点半轻松抵达青年大街的办公室,全程只需半小时左右。提到这事儿,她还清晰记得2004年学生时代,到沈阳植物园游玩的经历,那时从市区出发还需乘坐火车。不仅如此,家附近的商业越来越发达,配套愈加完善,旅客数量也明显增加。
20年间,沈阳地铁这个“地下钢铁网络”不再是交通动脉,已成为经济要素流动的“加速器”,更演进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沈阳地铁日均客流量达210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突破255万人次。钢铁轨道输送的不仅是密集人流,更是驱动商业繁荣、资产增值与产业迭代的“黄金血脉”。
钢轨延伸,城市生长。沈阳地铁20年,同步重塑了城市的生活节奏、文化气质和旅游体验。在这座流动的城市会客厅里,每一天都在上演新的沈阳故事,描绘着更加丰富多彩的烟火人间。
商业格局
地铁所到之处 商业随之繁荣
人口的流动,是流动消费的主要引擎。来自沈阳地铁的数据显示,60%以上地铁乘客为20-45岁高消费力人群,消费频次与转化率远超其他渠道客源。目前沈阳已拥有6条地铁线路、146座站点,其所形成的“漏斗效应”正深刻重塑商业布局:传统商圈辐射力进一步增强,逐步扩展为带状商业区;沿线特别是大型换乘站周边,新兴商圈不断涌现;每个站点也以其为中心,形成了便捷式消费圈与微型社区商业节点。
★传统商圈焕发新活力
地铁口涌出的人流,直接转化为商圈跃动的消费脉搏。
沈阳地铁1号线通车,贯穿了中街、太原街、铁西三大成熟商圈。其中,凭借东中街与中街两大地铁站的优势,中街商圈在保留浓厚历史底蕴的同时,也开启了现代化商业转型之路。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中街站日均进、出站客运量达13.35万人次,假期累计进、出站客运量约107万人次。中街自身的商业号召力加上地铁客流的不断导入,让商场、胡同、摊位涌动人潮。
东中街大悦城作为与地铁1号线同步亮相的沈阳首个TOD项目,成为区域商业升级的关键一环。记者采访中获悉,TOD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它打破传统商业综合体的孤立性,将地铁交通与商业活动有机融合。东中街大悦城项目,融合现代步行街景观、地铁交通枢纽与前沿商业理念,通过600米商业步行街实现与中街的无缝衔接,是全国范围内“站城一体”开发理念的真实实践。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东中街大悦城充盈着年轻与潮流元素,成为青年一代消费的聚集区,成为辽宁省首个以“时尚潮流”为文化定位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数据显示,大悦城19-34岁核心客群占比近50%,其年度IP活动常吸引单次超“10万+”年轻潮人打卡,国庆中秋假期连续8天客流指数登顶全国各大商场首位,这是沈阳地铁与商业街区结合产生的强大魅力和吸引力。
★新兴商圈不断崛起
地铁站厅闸机开合间,人流如织。这一幕时刻都在沈阳地铁线上上演,而与之相应的地面上,20年间,地铁沿线一座座大型购物商场拔地而起,包括沈阳万象城、K11购物艺术中心、铁西万象汇、龙湖沈阳天街等商业项目,打开了沈阳商业发展的新格局。
地铁开通带来的最直接效应,是商业体客流与销售额的显著提升。当地铁3号线自东向西驶出地面,杉杉奥莱成为映入眼帘的首个大型商业地标。从余良站南行不远即可抵达,购物中心内趁周末前来休闲购物的居民摩肩接踵。3号线(李达站至南李官站)横穿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连接中德园等工业集聚区与多个商业综合体,有效串联起沈阳西部的产业带与消费一线。自去年12月30日开通以来,杉杉奥莱客流量、销售额稳步增长。
棋盘山小镇也是典型受益者,地铁1号线东延线开通后,出地铁步行5分钟就到王府井奥莱。该小镇周末客流量提升40%以上,销售额增加30%。不少店铺反馈,经常有顾客流连至闭店才肯离去。
商业资源一度相对稀缺的皇姑区,接连开出皇姑万象汇、三台子万象汇后,成为沈阳市唯一“一区两汇”的城区。
地铁10号线北塔站与皇姑万象汇B1层无缝直通,并且与规划中的地铁6号线在此接驳,皇姑区乃至辖区外更大范围的客流源源不断运送至此。数据显示,2022年5月20日开业后的20天,皇姑万象汇零售额便突破亿元,打造了城市商业的新一级。三台子万象汇则与地铁2号线三台子地铁B出口直连,2023年12月9日正式营业,两天便实现营业额5200万元,客流量30万人次,开业当月零售额突破2.2亿元,客流量超170万人次。
沈阳已开通的地铁6条线路,让曾经依靠中街、太原街两大传统商业中心的沈阳商业格局,随着地铁网络的扩张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今,地铁所到之处,商业随之繁荣,形成了区域商业均衡发展的态势。
消费场景
站厅里的驻足经济
沈阳地铁商业生态日益丰富,地铁站不再是通行的过渡空间,而是成为融合消费、情感与记忆的城市“微枢纽”。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沈阳地铁在商业运营上开创了很多新模式。沈阳地铁商管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去年底,已完成万德福、中石化便利店、库迪咖啡、必胜客等20余处车站商业签约,引入盲盒机、鲜花机等多个项目,推动地铁站内商业多元发展。
从哈尔滨来沈阳旅游的李海莉,则对地铁站内的“POP MART盲盒机”印象深刻。“等地铁的时候抽个盲盒,给等待来点儿惊喜,很符合我们年轻人的习惯,沈阳地铁挺懂年轻人。”
将于2026年年中开业的沈阳地铁“兴华汇”地下商业街项目,致力于打造成为沈阳青年首选的潮流探索目的地。项目规划的200余个商铺,业态涵盖零售、餐饮、体验、娱乐,在繁忙地铁线的穿梭之下,这里不仅能满足短时地铁通行的随机消费便捷性,也将为每一位途经者提供一处可驻足、可放松、可相遇的温暖据点。
一杯咖啡、一个盲盒、一束鲜花……沈阳地铁正通过细分消费场景、植入情感内容,将每一次闸机开合间的通行行为,转化为可停留、可体验、可分享的城市生活片段。这场发生在站厅内的“场景革命”,不仅是商业形态的升级,更是地铁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功能的重新定义。
居住需求
跟着地铁去买房
地铁,让城市从“画圆”走向了“画线”。
轨道延伸之处,家之所安之处。2010年9月27日,沈阳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自此,沈阳市民的安家逻辑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以往注重“环线位置”的同心圆模式,逐步转变为“沿着地铁线路”的轴向发展模式。
“地铁打破了传统的圈层式发展,把城市拉入了一种轴带发展的新阶段。”沈阳地铁置业公司品牌营销总监杜立群在沈阳房地产行业工作的15年,与沈阳地铁开通运营时间重合。
回望这15年所经历的行业发展,杜立群说,在地铁通车前,沈阳人购房普遍遵循“环线逻辑”,以市中心为圆心向外扩散,离中心越近,房价越高。而地铁的出现,打破了地理距离对通勤的束缚,使购房者得以在更大范围内理性选择居所,更注重交通可达性与时间确定性。
这一转变在具体楼盘中得到印证。位于铁西区云峰北街地铁口的云峰·樾里项目,自2024年10月开盘以来,不到一年时间去化率已达83%,实现销售额3.58亿元,并连续多季度位列铁西区销售榜首,反映出市场对“地铁房”的高度认可。
“现在年轻人选房,第一句问的是‘离地铁站多远’。”置业顾问许洋洋同样观察到了这一点。在地铁站附近购房,意味着可以避免堵车的不确定性,减少通勤时间和压力。同时,地铁站周边的商业配套通常更加完善,能够满足年轻人对购物、餐饮、娱乐等多方面需求。
沈北大学城板块、浑南市府板块、铁西经开区板块、于洪丁香板块……年轻人一路跟着地铁线路买房,开发商同样沿着地铁线路开发。就在今年10月,沈阳地铁置业公司成功竞得和平湾板块两宗核心地块,地块紧邻地铁9号线曹仲站,涵盖住宅与商业功能,依托轨道交通优势整合教育、交通资源,为和平湾这一“三生”融合板块注入发展动能。
主要研究领域为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辽宁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曲赜胜认为,地铁不仅是交通方式的升级,更是城市能级的重要体现。“地铁建设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持,其规划与实施规模直接反映城市的发展态势。当一个城市拥有完善的地铁网络时,市民和潜在购房者会对城市未来产生更强的信心。”在曲赜胜看来,这种信心与房地产消费的“预期属性”高度契合。
地铁带来的双重吸引力也进一步明晰:一方面满足当下购房者对便捷通勤的即时需求,另一方面吸引那些着眼于城市长远发展的投资型群体。“选择在地铁沿线置业,既是选择当下的便利,更是投资城市的未来。”
曲赜胜强调,这种基于轨道交通的空间重构,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居住选择逻辑,推动城市发展从“圈层扩张”向“轴带延伸”转变,最终实现城市空间价值与居民生活品质的双重提升。
园区布局
轨道边的强磁场
11月6日,中信建投沈阳国际软件园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成为全国首单践行东北振兴战略的公募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园区13栋产业楼宇首发入池后,中信建投沈阳国际软件园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售,获得了资本市场高度认可:网下发售有效认购倍数达83倍,公众投资者认购倍数高达247.47倍。
沈阳国际软件园的基础设施,为什么有这么大魅力?地铁2号线南延线绝对是加分项。
2023年9月,地铁2号线南延线通车后,7座新站点犹如珍珠串联,打通城市“金廊”南北经脉,浑南科技城由此融入全市经济循环大动脉。
沈本大街站临近沈阳国际软件园E、F、A、D区。总裁尹航清楚记得地铁2号线沈本大街站通车时的壮观情景:每天早高峰,成千上万的年轻面孔从地铁站涌出,汇入园区。这一交通变革,为园区注入了全新活力。
地铁带来的是企业和人才吸引的强磁场。今年4月,沈阳地铁为沈阳国际软件园增设沈本大街站A2出口,让园区内乘坐地铁通勤的年轻人享受到“出地铁口就到工位”的快乐。
尹航介绍,园区企业员工总数4.5万人,平均年龄29岁。这些年轻人享受着“出行无忧、工作舒心、发展无限”的优质环境,既为园区的发展汇聚了动力,更为城市持续注入创新活力。
地铁作为“创新动脉”,其延伸直接拉动产业园区的布局与壮大。2024年12月30日,沈阳地铁3号线西段开通运营,这条“空中地铁”串联起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沈阳中关村科技创新基地和于洪新城等重点功能区。其中,铁西汽车工厂站B1出口步行5分钟即可抵达铁西宝马2号门,极大提升了通勤效率与空间连通性,进一步强化了高端制造产业集群的区位优势。
从单线运营到网络化发展,地铁不断拓展着沈阳的城市框架与产业能级。在建的6号线与已通车的9号线,共同构成和平湾区域骨干交通网,推动沈阳市首个百亿级央地合作项目——和平湾生态科创示范区加速崛起。一条条新线路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延伸,更是综合实力与战略能级的体现,显著增强了沈阳在吸引投资、集聚人才方面的竞争力。
地铁所至,园区所向。从软件园到高端制造园,再到生态科创示范区,交通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二十年来,沈阳地铁纵横铺展的钢铁轨道,不仅重塑了城市空间格局,更牵引着产业、人才与创新资源沿轴集聚,为振兴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市民生活
从赶时间到享时光
沈阳地铁运营线路由1条增至6条,运营车站从22座扩容至146座,单日最高客运量达255.27万人次。在这种“高强度”的运转下,沈阳地铁线网列车正点率实现99.98%,线网运行图兑现率高达99.99%。线路的广覆盖和运行的精确性,带来了出行“幸福指数”的持续攀升,市民敢于把生活安排得更从容、更丰富、更精致。
★支撑生活的幸福感
清晨7点30分,青年大街站,人流如织,秩序井然。“现在等车时间短,车厢环境好,也不用挤。”在北二经街附近上班的市民王女士说。
王女士是一位80后,每天上下班乘坐地铁风雨无误。“第一次试乘沈阳地铁时,特别兴奋。一晃儿这么多年过去了,坐地铁成了日常,时间观念也因地铁而变。”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出行要“赶”时间——赶公交车、赶路,如今,她能准确计算出上下班所用时间,让工作和生活都更加从容。
为提升运力、不断提升市民出行舒适度,目前沈阳地铁最短车隔只有2分55秒,从清晨到午夜,地铁发车的“密度”和“准时”为市民带来了很多生活上微小而确切的幸福。
“我每天利用地铁通勤时间听课程、读电子书,一年下来读了20多本书。”在沈河区一家金融机构工作的“90后”张先生表示,这段“在路上”的时间变成了自我提升的“黄金时段”。许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不再视通勤为浪费,而是转化为有价值的生活组成部分。
任何天气也影响不了地铁带来的确定性。2021年11月7日至9日,沈阳市出现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雪天气过程,是190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冬季最强降雪过程。沈阳地铁取消了夜间列车回库,第二天5点30分,200余名夜宿地铁的司机们,准时驾驶着首班列车鸣笛起航,载着沈城市民奔向各自的目的地。
无数市民都记得,每遇暴雨,沈阳地铁就会向乘客免费发放雨衣。仅今年7月的三天大雨中,沈阳地铁全线网向乘客总计发放5.2万件雨衣。市民张萍清楚地记得,“7月26日下班忘带伞了,从保工街地铁站一出站,就接到了工作人员送上的免费雨衣,那一刻眼泪都要出来了,真的是要感谢地铁带来的小幸福。”
★重构生活的仪式感
沈阳地铁线网覆盖9大行政区、45%中心城区,包含市内大部分核心商圈与居住区,市民活动半径轻松扩大至10公里外。从行色匆匆到气定神闲,从追赶时间到享受时光,沈阳地铁20年,见证了沈阳人生活品质的跃升和生活态度的转变。
工业展览馆站直通大型商场,中街站串联百年老街,奥体中心站直达演艺场馆。周末,一家老小坐地铁逛街、看展、听音乐会,成为沈阳人的新日常。“9月看张杰演唱会时,我们毫不犹豫选择了乘坐地铁,体验感太好了!”家住沈北的周广生当晚看完演唱会在地铁车厢跟其他歌迷一起大合唱《着魔》,激动的心情直到现在还念念不忘。
沈阳正逐渐成为“演唱会之城”,每遇演唱会就会升级夜间服务的沈阳地铁已经成为歌迷的首选交通方式,既免去了停车烦恼,又让休闲时光更加连贯完整。
跟着地铁寻美食,也成为了部分市民的生活仪式感。社交平台上,“打卡地铁站周边美食”“地铁口美食合集”等话题互动量居高不下。家住大东区枫丹白露小区的市民小关告诉记者,刷到一篇南市场地铁口美食的帖子后,中午直接乘坐地铁4号线换1号线,特意打了一趟卡。“美美吃了一顿,下午又在咖啡小巷喝了一杯咖啡,生活就是需要这种小美好来点缀。”心满意足地乘地铁返回,这一趟为美食的专程奔赴,让小关平淡的周末充满了期待感和完成感。
数据显示,“扫街榜”上沈阳本地人最爱去的10家餐厅中,有7家乘地铁后步行15分钟内可抵达。其余3家步行20分钟内可抵达。
★跨城往返的获得感
1号线经过沈阳站,2号线、4号线在沈阳北站汇合,向南分别直抵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沈阳南站,沈阳地铁线网对“三站一场”的覆盖,让市民跨城通勤变为可能。
老家在辽阳的市民常先生回忆自己的一段经历深有体会。“去年有一段时间必须每天回一趟辽阳,开车觉得太累,于是用了‘地铁+高铁’的组合方式。地铁4号线从长白岛到沈阳南站用20分钟,从沈阳南站坐高铁到辽阳用15分钟,加上安检和候车的时间,用不上1个小时就能到辽阳。”
自从2号线南延线抵达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后,还有市民用“地铁+飞机”的组合,实现北京当日往返。市民刘女士因为工作需要经常飞北京,她告诉记者,早晚高峰打车有时会堵车,地铁的时间是非常精准的,只要计算好时间,坐地铁和早班飞机去北京,当晚返回非常方便。
地铁1号线东延线开通后,终点站双马站周边的300多个停车位成了“抢手货”,里面停满了“辽D”牌照的车。
双马站直接修到了抚顺“家门口”,离抚顺地标“生命之环”开车只有8公里的距离。地铁1号线东延线通车后,不少抚顺市民自驾到双马站再换乘地铁1号线,不管是逛街还是通勤,都比以前便利了许多。
旅游体验
轨道串起的城市漫游
“一张地铁票,玩转大沈阳。”这是来自南京的游客刘先生看到“地铁旅游地图”时说的一句话。这张地图清晰标注了各站点附近的旅游景点和美食,成为他的“寻宝图”。
地铁的发展,改变了旅游的时空逻辑,将城市景点“串珠成链”,给了游客深度畅游这座城市的绝佳体验。
★游客沿地铁寻宝
“早上在北陵公园感受城市历史文化,中午到中街品尝老边饺子,下午去1905创意园看展览,晚上到奥体中心看演出,一天行程满满,交通全用地铁。”刘先生对这种“地铁漫游”模式赞不绝口。
如今,游客已将地铁作为在沈出游的首选交通方式。“住的酒店楼下就是地铁,去中街、奥体中心、西塔、辽宁省博物馆等景点,就是直接坐地铁去的,舒服不堵车,简直太方便了。”带女儿和老妈来沈阳旅游的河北人周女士告诉记者。
1号线连接中街、太原街,2号线直达辽宁省博物馆、沈阳博物馆、北陵公园,3号线西段体验工业游,4号线逛吃老北市、长白岛,9号线到奥体中心看演唱会、到和平湾赏花灯、到1905文化创意园逛市集,10号线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畅吃小河沿早市……沈阳6条地铁线路都有值得打卡的旅游景点,也成为“文化寻踪游”“工业遗产游”“潮流打卡游”等主题漫游线路。
★市民解锁新体验
对于本地人而言,地铁同样开启了“重新发现沈阳”的旅程。地铁1号线东延线开通后,串联起东陵公园、植物园、鸟岛等文旅地标,打造一条独具特色的地铁“文旅走廊”,实现“地铁+景区”的一站式体验。
国庆假期期间,沈阳地铁植物园站日均出站量为9757人次,单日最大出站量为10月2日,达到14364人次。很多市民表示,有了地铁后,他们更愿意探索城市的不同角落,“地铁能到的地方,感觉就像在家门口。”这种心理距离的缩短,增强了市民的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
近年来崛起的和平湾拥有40片连片足球场,自然环境优越。地铁9号线的开通,为这里举办各类大型文体活动提供了便捷的通行方式。2025第二届沈阳玫瑰音乐节、2025沈阳三车间摇滚音乐节举办日,地铁9号线曹仲站的出站量均超过1万人次。
★站内藏着一片景
在沈阳,地铁站也变身为值得专程探访的“微型景点”。当传统文化、城市记忆与飞驰的列车相遇,方寸空间里竟也藏着游客意想不到的风景。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滂江街站作为首座非遗主题车站,瞬间跻身网红地标。戏曲脸谱的鲜活表情在墙面绽放,十二生肖被重新演绎为“时间的礼物”——乘客忍不住停下触摸这份匠心独运。生旦净末丑的唱念做打、生肖纪年的文化密码,让游客在等车的间隙与文化相遇。
沈阳地铁1号线东延线的4座车站通过“文旅一脉”打卡线路图串联,东陵公园站“文旅剪影”主题墙,农业大学站农业文化主题车站、植物园站“站站”市集,让乘客实现“地铁直达风景”的一站式漫游。
不止于出行,沈阳地铁正以“轨道+文旅”串联城市美景,吸引游客为乘客、让乘客变游客,只需放慢脚步,就能听到这座城市讲给你的故事。
★流动文化会客厅
2024年冬季,沈阳地铁启动“站站美术馆”项目,邀请艺术家以“艺”为媒,融合当地文化元素,为地铁空间注入人文关怀。这个全新的地铁创意空间项目,让地铁车站都成为展示艺术的平台。目前,沈阳地铁正在策划“来啦,孩儿”城市主题系列和“打铁的小马”铁马系列文创产品,让地铁文化以更亲切的方式融入市民生活。
沈阳地铁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出行时光更加丰富多彩。“念念不忘·课本里的辽宁”主题快闪活动、“星星的孩子”公益项目等,在不同时段为乘客带来别样体验。“地铁读书节”“地铁音乐季”“非遗文化展”等系列活动轮番上演。沈阳地铁还打造了非遗主题车站(滂江街站)、航空工业文化主题车站(人民广场站)、童心童趣主题车站(长江街站)、体育文化主题车站(奥体中心站),在桃仙机场站布设“地铁音乐台”,让乘客在出行过程中自然感受城市文化魅力。
沈阳地铁正通过文化空间的打造,让轨道交通成为连接城市历史与未来的纽带。这条地下长廊,不仅是通勤的通道,更成为了解沈阳文化的窗口,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一场文化邂逅。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刘洋 摄影:张文魁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