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热潮下,璞泰来业绩能持续高增吗?
发布时间:2025-11-12 19:28 浏览量:4
打开新能源行业的成绩单,几乎满屏都是“高增长”: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380万辆,同比增长22%;储能装机量更是暴涨65%,锂电池需求缺口持续扩大。作为锂电池核心材料的“隐形冠军”,璞泰来2025年一季度营收32.15亿元、净利润4.8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96%和9.64%,看似稳步前行,但在行业“疯狂扩产”与“价格血战”的双重挤压下,不少人开始疑问:这波新能源车热潮里,璞泰来的业绩能一直保持高增长吗?
其实答案藏在它的业务布局、行业趋势和潜在风险里。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拆解,从“增长动力”“现实压力”“未来变量”三个维度,聊聊璞泰来的业绩增长逻辑到底能不能持续。
一、增长的底气:三大核心动力,撑起高增基本盘
璞泰来能在行业竞争中保持增长,不是靠运气,而是踩中了新能源行业的三大核心风口,再加上自身的硬实力,形成了“订单+产能+技术”的增长铁三角。
1. 下游需求爆发,订单拿到“手软”
业绩增长的根本,还是得有源源不断的订单。而璞泰来的订单,几乎跟着新能源行业的“主赛道”走——新能源车和储能,这两大领域的需求爆发,直接给它送来了“增长红包”。
先看新能源车:现在消费者买新能源车越来越看重续航和快充,而负极材料作为锂电池的“能量仓库”,直接决定了这两个核心指标。璞泰来的人造石墨负极,是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电池厂的主力供应商,这两家企业2025年一季度锂电池出货量合计占全球市场的58%,它们的扩产直接带动璞泰来的订单增长。更关键的是,新能源汽车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对高端负极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比如快充型人造石墨、硅碳复合负极,而璞泰来这些产品的量产率已经超过30%,溢价能力比普通产品高15%-20%,既能赚更多钱,又能绑定高端客户。
再看储能:全球都在搞“双碳”,光伏、风电这些新能源发电需要大量储能电站来稳定供电,储能电池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储能电池对负极材料的循环寿命要求高,璞泰来针对性开发的长循环人造石墨负极,已经通过了亿纬锂能、派能科技等储能电池龙头的认证,2025年一季度储能领域的订单占比已经从去年的8%提升到14%,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更让人放心的是,璞泰来的订单都是“长期锁价”的。电池厂更换负极供应商的成本极高,一旦通过认证,合作周期通常在3-5年。截至2025年4月底,璞泰来的在手订单已经超过60亿元,覆盖了未来2年的产能,这就相当于给业绩增长上了“保险”,不用愁没订单做。
2. 产能持续扩张,规模效应降本增效
有了订单,还得有足够的产能来交付,这是业绩增长的“硬支撑”。璞泰来的产能布局很有讲究,不是盲目扩张,而是跟着客户和成本走,形成了“国内+海外”的双布局。
国内方面,它把主要生产基地放在了四川。这里水电资源丰富,电价只有沿海地区的一半,而石墨化环节是负极材料生产中能耗最高的环节,用水电能大幅降低成本。截至2025年一季度,四川基地的15万吨负极产能已经投产80%,2025年底将全部满产,届时国内总产能将达到25万吨。
海外方面,它在东南亚规划了10万吨产能,预计2026年投产。这步棋走得很关键:一方面能规避欧美等地区的贸易壁垒,比如美国对中国电池材料的关税限制;另一方面能贴近LG新能源、三星SDI等海外客户,缩短交货周期,降低物流成本。
产能扩张带来的不仅是交付能力的提升,还有规模效应。2024年璞泰来的负极材料产量是18万吨,随着产能释放,单位生产成本下降了12%,即使行业价格战激烈,它的毛利率依然保持在28%左右,比行业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这种“产能扩张-成本下降-利润增长”的良性循环,是它在价格战中保持盈利的关键。
3. 技术壁垒深厚,抢占下一代赛道
新能源行业的竞争,本质是技术的竞争。璞泰来把研发当成“生命线”,每年的研发投入占比都在8%以上,比同行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这笔钱花在了刀刃上,打造了别人难以复制的技术壁垒。
在当前主流的人造石墨领域,它通过“全产业链整合”,把碳化、石墨化、涂层等环节都攥在自己手里,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比同行好,不良率只有0.8%,远低于行业2%的平均水平,客户满意度高,复购率自然也高。
在下一代技术上,璞泰来已经提前卡位。比如硅碳负极,能让电池能量密度提升20%-30%,是新能源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的关键。璞泰来通过独特的CVD包覆技术,解决了硅充电膨胀的难题,现在硅碳负极的产能已经达到3万吨,2025年一季度的出货量同比增长了120%,已经成为宁德时代4680大圆柱电池的核心供应商。
还有干法电极、固态电解质等前沿技术,璞泰来也布局了3年以上,现在已经拿到了头部电池厂的设备订单,一旦这些技术实现商业化,它就能率先抢占市场,形成新的增长曲线。技术领先带来的不仅是产品溢价,更是长期的竞争优势,这也是业绩能持续增长的核心逻辑。
二、现实的压力:四大挑战,考验增长韧性
虽然璞泰来的增长逻辑很清晰,但新能源行业“内卷”严重,它也面临着不少挑战,这些压力可能会拖累业绩增长的速度,甚至影响增长的持续性。
1. 价格战激烈,盈利空间被挤压
这是行业最直接的压力。随着负极材料产能过剩,2023年以来,人造石墨负极的价格从6万元/吨跌到了2025年一季度的3.8万元/吨,跌幅超过36%。虽然璞泰来通过规模效应和全产业链整合降低了成本,但价格下跌的速度比成本下降的速度快,导致它的单位盈利在缩水。
更麻烦的是,下游电池厂的议价能力越来越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电池厂,会要求供应商跟着原材料价格下调产品价格,甚至会同时扶持多家供应商,通过比价来压低价格。2025年一季度,璞泰来的负极材料均价同比下降了18%,虽然销量增长了23%,但营收增速只有5.96%,明显跑输销量增速,这就是价格战带来的影响。如果价格战持续下去,即使销量增长,净利润增速也可能放缓。
2. 客户集中度高,依赖风险显现
璞泰来的订单大多来自头部电池厂,2024年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比达到了52%,其中对宁德时代的依赖度最高,占比超过30%。这种“绑定头部”的模式,在行业上升期能带来稳定订单,但也暗藏风险。
一方面,头部电池厂正在自建负极产能。比如宁德时代已经在福建、四川建设了10万吨石墨化产能,自给率逐步提升,未来可能会减少对外采购。如果宁德时代的自给率从现在的20%提升到50%,璞泰来可能会失去近10亿元的订单,对业绩影响不小。
另一方面,客户的需求波动会直接影响璞泰来的业绩。如果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放缓,电池厂会减少订单,璞泰来的产能利用率就会下降。2025年一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从去年的35%降到了22%,增速放缓已经显现,这也是璞泰来营收增速不高的原因之一。
3. 原材料价格波动,成本控制难度加大
负极材料的主要原材料是针状焦、石油焦,这些原材料的价格受国际油价、煤炭价格等因素影响,波动很大。2024年下半年,针状焦价格同比上涨了25%,虽然璞泰来通过长期协议锁定了部分原材料供应,但仍有30%的原材料需要随行就市采购,这直接增加了成本控制的难度。
更关键的是,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节奏和产品价格波动的节奏不同步。通常是原材料价格先涨,产品价格后涨,而且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往往赶不上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幅度;而原材料价格下跌时,产品价格会被电池厂要求立刻下调,这就导致璞泰来的盈利空间在原材料价格波动中被反复挤压。如果未来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而产品价格无法同步上调,它的净利润可能会受到冲击。
4. 行业竞争加剧,新玩家入局分流市场份额
负极材料行业的进入门槛不算特别高,除了上海杉杉、中科电气等老牌竞争对手,还有不少新玩家在入局,比如方大炭素、宝丰能源等传统化工企业,利用自身的原材料优势跨界进入负极材料领域。
这些新玩家的优势是成本低。比如宝丰能源,自己生产石油焦,原材料成本比璞泰来低10%-15%,虽然技术和客户资源不如璞泰来,但可以通过低价策略抢占中低端市场。2025年一季度,上海杉杉的负极市占率是21%,依然稳居第一,中科电气的市占率也提升到了13%,而璞泰来的市占率是18%,增长速度放缓。如果新玩家持续通过低价抢占市场,璞泰来的市场份额可能会被分流,进而影响业绩增长。
三、未来的变量:三个关键因素,决定增长能否持续
璞泰来的业绩能不能持续高增,不能只看当下的优势和压力,还要看未来的三个关键变量,这三个变量直接决定了它的增长天花板。
1. 新技术商业化速度:硅碳负极能不能放量?
硅碳负极是璞泰来未来增长的核心变量。现在硅碳负极在动力电池的渗透率只有8%,有机构预测2026年将突破15%,2028年将达到30%,市场空间巨大。
璞泰来的硅碳负极已经实现量产,并且拿到了宁德时代、LG新能源的订单,现在的关键是能不能快速扩大产能、降低成本。如果2025年底硅碳负极产能从3万吨提升到8万吨,成本从12万元/吨降到8万元/吨,那么它的硅碳负极营收可能会从2024年的12亿元增长到2026年的40亿元,成为第一大营收来源,直接带动业绩高增。
但如果硅碳负极的商业化速度不及预期,比如电池厂因为成本原因推迟大规模应用,或者同行在硅碳负极技术上实现突破,抢占市场份额,那么璞泰来的增长动力就会不足。所以,硅碳负极的放量速度,是决定它未来3年业绩增长的关键。
2. 海外市场拓展:能不能打开新增长空间?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海外市场是璞泰来的新蓝海。2024年,它的海外营收占比只有28%,而上海杉杉的海外营收占比已经达到了35%,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海外市场的机会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海外电池厂的扩产,LG新能源、三星SDI、松下等海外电池厂2025年的扩产规模超过50GWh,对应的负极材料需求超过15万吨;二是海外储能市场的爆发,欧洲、美国的储能装机量增速超过80%,对长循环负极材料的需求巨大。
璞泰来的东南亚产能2026年投产,届时能满足海外客户的本地化供应需求。如果它能在2026年把海外营收占比提升到40%,海外营收就能达到50亿元以上,成为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但海外市场也面临挑战,比如贸易壁垒、环保合规要求高、认证周期长等,想要实现大规模放量,还需要时间。
3. 新应用场景拓展:储能、钠离子电池能不能突破?
除了新能源车,储能和钠离子电池是璞泰来的另外两个增长看点。
储能方面,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预计将达到120GWh,对应的负极材料需求超过30万吨,增速超过60%。璞泰来的长循环负极材料已经通过了多家储能电池龙头的认证,现在的关键是能不能提升在储能领域的市占率。如果2025年储能领域的订单占比从14%提升到20%,就能带来近10亿元的营收增长。
钠离子电池方面,璞泰来已经布局了硬碳负极材料,并且实现了小批量量产。钠离子电池在低速电动车、家庭储能等场景有成本优势,2025年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50亿元,对应的硬碳负极需求超过5万吨。如果璞泰来能抢占30%的市场份额,就能带来3亿元以上的营收,虽然现在规模不大,但未来潜力巨大。
新应用场景的拓展,能让璞泰来摆脱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单一依赖,让业绩增长更加稳定。如果储能和钠离子电池领域能实现突破,它的增长韧性会更强。
四、总结:业绩能高增,但需跨越三大门槛
回到最初的问题:新能源车热潮下,璞泰来的业绩能持续高增吗?我的答案是:能高增,但不是无悬念高增,需要跨越价格战、客户依赖、技术商业化三大门槛。
从优势来看,璞泰来有三大支撑:下游新能源车和储能需求持续增长,在手订单充足;产能持续扩张,规模效应降本增效;技术领先,硅碳负极等下一代技术布局超前。这些优势决定了它在未来2-3年依然能保持增长,预计2025年净利润增速能保持在10%-15%,2026年如果硅碳负极放量,净利润增速可能会回升到20%以上。
但想要实现“持续高增”,还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在价格战中稳住盈利空间,通过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提升高端产品占比,对冲价格下跌的影响;二是降低客户集中度,拓展海外客户和中小客户,减少对头部电池厂的依赖;三是加快硅碳负极、储能负极等产品的商业化速度,打开增长天花板。
对于投资者来说,璞泰来是一家基本面扎实、技术领先的企业,但需要关注三个指标:硅碳负极的产能释放和出货量、海外市场的拓展进度、对前五大客户的依赖度变化。如果这三个指标都在改善,那么它的业绩高增是大概率事件;如果指标不及预期,增长可能会放缓。
对于行业从业者来说,璞泰来的发展路径很有借鉴意义:在行业上升期,通过绑定头部客户、全产业链整合建立优势;在行业竞争加剧时,通过技术创新和多元化布局寻找新增长点。这也是中国新能源材料企业应对全球竞争的核心逻辑。
最后想说,新能源行业的热潮还在继续,但行业竞争已经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竞争”。璞泰来的业绩能不能持续高增,关键在于它能不能从“规模领先”转向“技术领先+质量领先”。只要它能守住技术壁垒、控制好成本、拓展好市场,就一定能在新能源行业的浪潮中持续领跑。至于最终能实现多少增长,就让我们一起关注它的技术商业化进程和市场拓展情况吧!
请多多关注、点赞支持一下。
- 上一篇:电解液爆单!60万吨溶剂合作落地
- 下一篇:“辽超”总决赛临时交通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