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突发利好!16家季报集体增长,章盟主、社保基金新进2家
发布时间:2025-10-24 04:12 浏览量:7
最近要是聊新能源赛道,绕不开的绝对是固态电池——这玩意儿可不是炒概念,政策、技术、业绩全跟上了,16家相关企业最新季报全是增长,连社保基金这种“国家队”和章盟主这样的资深玩家都下场加仓,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行业要加速起飞了。今天就用大白话给大家扒透,这固态电池到底为啥这么火,普通人能从里面积累啥认知,往后咋看这行业的机会。
可能有人觉得“政策支持”都是虚的,其实这次不一样,从国家到地方,政策都是实打实落地,而且还在跟着行业进度调整,生怕慢了一步。
先看国家层面,今年(2025年)9月的时候,工信部等8个部门一起发了个《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里面明明白白写着要“加快全固态电池材料这些高端产品的应用验证”——这可不是随便提一句,这份方案管未来两年,等于给行业画了条明确的路,企业跟着做就有方向。
更实在的是钱的事儿,去年(2024年)国家就拨了60亿搞固态电池重大研发专项,今年9月刚做完中期审查,过了审的企业已经拿到后续的钱了,而且最近还开了第二轮补贴的申报口,想做事的企业不用愁启动资金。
除了给钱,标准也跟上了。今年3月工信部把全固态电池放进了新产业标准体系,4月又发了个强制性国标《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明年(2026年)7月1号开始执行,里面硬要求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这对固态电池是天大的利好,因为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安全。5月的时候,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还出了个《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第一次在全球说清楚“到底啥是全固态电池”,免得企业乱蹭概念,行业一下子就规范了。
再看地方,各个省份也在抢着布局。今年7月广东发了个通知,要给2026年的省级专项资金找项目,明确说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和相关材料都能申报,现在企业还在提交材料呢,拿到钱就能扩产研发。上海嘉定更直接,5月出的政策说,全固态电池产业链的企业,研发花的钱按10%给奖励,最多能拿500万——相当于政府帮企业承担一部分研发风险,最近已经有不少企业递了申请。就在10月下旬,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还特意表态,要“系统布局全固态电池研发”,等于国家再给大家吃颗定心丸:这行业肯定要重点推。
以前总有人说“固态电池还在实验室”,现在可不一样了,最近三个月,不管是科研机构还是企业,都拿出了能落地的东西,技术转化的速度比想象中快多了。
先看科研圈,今年10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黄学杰团队,联合好几家机构搞出了“阴离子调控技术”,解决了个大难题——全固态金属锂电池里,电解质和锂电极总贴不紧,充放电效率上不去。现在这问题解决了,相关成果还发了国际顶级期刊,后面企业直接就能用这个技术。
9月的时候,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也有突破,用聚合物的特性做了种“分子尺度界面一体化”的新材料,能显著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现在已经进了实验室小试阶段,离量产又近了一步。
再看企业,动作更实在。10月13号国轩高科在互动平台上说,他们的全固态金石电池已经到中试量产阶段了,2GWh的量产线已经开始设计,明年就能小规模交货——这意味着再过一年,咱们可能就能在新能源车上看到国轩的固态电池了。
10月下旬,欣旺达在新能源电池产业大会上直接拿出了新产品,叫“欣·碧霄”的聚合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能到400Wh/kg(普通锂电池也就200多),而且不用怎么加压,就能循环充放电1200次。更厉害的是,他们还做了个520Wh/kg的锂金属超级电池,实验室样品已经成了,年底就要建0.2GWh的中试线——这进度,在全球都算快的。
还有中自科技,10月14号他们的“先进固态电解质材料及固态电池中试平台”,入选了成都高新区第一批中试平台名单,现在已经开始接其他企业的中试订单了——简单说,就是别的企业研发出材料或电池,能在中自科技的平台上试生产,不用自己建生产线,大大加快了整个行业的产业化速度。
政策和技术一跟上,企业的业绩马上就体现出来了。现在已经有16家固态电池相关企业披露了最新季报(要么是2025年三季度,要么是中报,都是今年刚发的),没一家不增长的,有的增速吓人,而且不是靠偶然因素,全是固态电池业务在发力。
先看今年中报的数据(都是8月前后披露的),索通发展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涨了1568.52%——翻了15倍还多!为啥这么猛?因为他们跟高校合作搞的硅碳、硅氧复合负极材料,正好是固态电池需要的,现在已经送客户小批量试用了,订单慢慢就来了。
杉杉股份也不差,上半年净利润涨了1079.59%,快11倍了。他们做的固态电池用石墨、硅碳产品,已经过了好几轮客户测试,今年二季度开始已经有小规模营收了——这说明产品已经能赚钱了,不是光研发不落地。
骄成超声更有意思,上半年净利润涨了1005.12%,刚好10倍。他们不做电池,做的是固态电池极耳焊接的超声波设备,现在已经有小批量订单了,今年上半年设备交付量比去年多了3倍还不止——这从侧面说明,下游电池企业都在扩产,才需要这么多设备。
其他企业也没掉队。利民股份上半年净利润涨了747.13%,他们的新型电解质材料特别适合固态电池,今年二季度有81家机构加仓,大家都看好他们;光华科技和华锋股份分别涨了424.12%和404.18%,光华科技的高纯硫化物电解质已经送样测试,华锋股份的复合箔材、铝塑膜这些关键材料也突破了技术,今年上半年两家的固态电池相关业务收入占比,都比去年多了10个百分点以上——业务结构越来越向固态电池倾斜,未来增长更稳。
再看今年一季度的数据(4月披露的),豪鹏科技净利润涨了903.92%,江瀚新材更夸张,涨了14698.12%——快147倍了!两家企业都明说,固态电池相关材料业务是业绩增长的重要原因。现在不管是上游材料、中游设备还是下游电池厂,都在赚钱,整个产业链的盈利态势已经起来了,不是单点爆发,是全面开花。
行业这么火,资金自然就来了。社保基金这种“国家队”,还有章盟主这种资深投资者,今年都悄悄布局了,其中新进了2家固态电池公司,他们选的标的,其实能帮我们看懂行业逻辑。
先看社保基金,作为长期资金,他们选公司特别看重稳定性和技术实力。今年一季度报显示(4月披露的),社保基金一一七组合新进了亿纬锂能1408万股,成了第十大流通股东。亿纬锂能为啥能入社保的眼?因为他们的全固态薄膜软包电池,能在弯折的时候正常充放电,而且在高镍体系下150℃还能稳定放电——这技术在行业里很突出,安全又耐用,符合长期投资逻辑。
同期,社保基金1802组合还新进了德赛电池94.6万股。德赛电池本身是做电池封装的,他们控股子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今年一季度有了阶段性成果,相关技术专利比去年多了50%——社保基金看重的是他们的技术储备,知道未来能持续发力。
再看章盟主,作为市场里的资深玩家,他选公司更看重产业节奏。今年最新的持仓(从三季度大宗交易和股东名录里能查到)显示,他新进了长阳科技338.78万股,占流通股1.18%。长阳科技的优势在哪?一是有固态电池相关材料的技术储备,二是今年计划新增2万吨相关材料产能——章盟主可能是看好他们的产能释放节奏,未来材料需求上来了,他们能快速供货。
除了这两家,其他公司也被机构盯着。杉杉股份今年二季报显示,有135家机构持股,北向资金加了720万股,中信证券还新进了2572万股;利民股份的中报里,高盛、摩根士丹利等4家QFII都新进了。这些机构不是瞎买,他们背后有专业研究团队,密集布局说明大家都认可固态电池的长期价值,不是短期炒作。
现在大家最关心的是,这行业未来能做多大?普通人能从里面积累啥认知?其实从当前的预测和趋势看,固态电池的市场空间大得很,而且中国企业已经占了有利位置。
现在不少券商研究所、行业咨询公司,今年发的研究报告都预测,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需求能到千亿级别(按现在汇率算,大概1000亿到1500亿人民币),从今年到2030年,每年平均增长率能超过50%——这速度在新能源赛道里都算快的,妥妥的高增长行业。
更关键的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已经有优势了。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全球电池出货量前10的企业里,中国占了6家,合计份额69%——接近七成。而且在固态电池的材料、设备、电芯制造这些关键环节,中国企业的研发进度和产能规划,都在全球第一梯队。比如前面说的国轩高科、欣旺达,技术进度不比国外企业慢,甚至某些领域还更快,未来在全球市场里,中国企业肯定能分到不少蛋糕。
再看应用场景,固态电池不只是能换新能源车的电池,还有更多新机会。比如eVTOL(就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能短途低空飞行的那种)、人形机器人,这些领域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要求更高,普通锂电池满足不了,固态电池刚好能补上。现在已经有企业跟这些领域的客户签了联合开发协议,未来这些新场景可能会成为固态电池的重要增长点。
另外,今年9月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发了个政策,对高能量密度锂电池进行出口管制,10月已经开始执行。这政策看着是限制出口,其实从侧面说明,中国在高能量密度电池(包括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已经领先了,怕技术外流才管制的。这对国内企业是好事,能在国内市场先把技术和产能打磨好,未来再出海竞争,优势会更明显。
你觉得固态电池先在哪落地?技术和产能哪个更重要?
说了这么多,其实想让大家明白,固态电池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现在政策、技术、业绩、资金都到位了,已经到了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阶段。
现在有个问题想跟大家聊聊:当前固态电池在新能源汽车、eVTOL、人形机器人这些场景都在推进,你觉得它会先在哪个场景实现规模化落地?是新能源车(毕竟需求大),还是eVTOL、人形机器人(毕竟技术适配性更强)?
另外,对产业链上的企业来说,现在这个阶段,一边是要持续砸钱搞技术研发(怕落后),一边是要把控产能落地节奏(怕产能过剩),你觉得哪件事更能帮企业抓住机会?是先把技术做到顶尖,还是先把产能建起来等着需求?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关注我的账号,后面还会持续更固态电池的最新政策、技术进展和企业动态,让大家能一直跟上行业节奏,不错过关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