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涨价潮突袭锂电负极!石墨、硅基谁才是真·潜力股?
发布时间:2025-10-19 18:30 浏览量:9
最近锂电圈的好消息藏不住了:负极行业的生产线开足了马力,产能利用率一路飙升,贝特瑞、尚太科技、中科电气这些头部企业,部分订单悄悄涨了价,幅度大概10%。这波热度背后,锂电负极到底是个啥?石墨和被吹爆的硅基材料,谁才是真·潜力股?今天用大白话把行业门道说清楚。
一、先搞懂:锂电负极是干啥的?分哪几类?
锂电池的四大核心材料里,负极就像个"锂离子仓库"——充电时把锂离子存起来,放电时再送出去,直接决定了电池能存多少电、能用多久、安不安全。
目前负极材料主要分两大阵营,有点像"现在主力"和"未来新星"的区别:
- 碳基材料:石墨、硬碳这些是主力选手,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电池都用它,技术成熟又靠谱。
- 非碳基材料:硅基、金属锂这些是潜力新星,尤其是硅基,堪称下一代电池的关键,全球市场都在抢着研发。
二、3种主流负极材料PK:各有优劣,谁能扛大旗?
1. 石墨负极:当下的"当家花旦",但快摸到天花板了
石墨是现在绝对的"顶流",2025年前三季度光人造石墨就卖了183.9万吨,占负极总出货量的92%。为啥这么吃香?因为它太"省心"——实际比容量能到360mAh/g,性能稳定不挑环境,生产工艺成熟,成本还低,性价比直接拉满。
它还分两大用途,各司其职:
- 人造石墨:电动车动力电池的首选,2025年上半年市占率第一的杉杉股份,靠的就是它打天下。
- 天然石墨:更适合手机、平板等消费电池,轻便性比人造石墨更有优势。
但石墨也有短板:它的理论比容量最大值是372mAh/g,现在已经很接近了,想再提升续航,难度堪比"挤牙膏"。
2. 硅基负极:潜力股实锤,比容量是石墨11倍,已开始装车
如果说石墨是"稳扎稳打型",硅基就是"爆发力选手"——理论比容量能到4200mAh/g,足足是石墨的11倍。要是用好了,电动车续航轻松突破1000公里,这也是它被疯抢的原因。
现在硅基主要分硅氧、硅碳两种,中国企业已经走在了前面:蜂巢能源的硅基负极电池,2025年9月已经装在长城欧拉闪电猫上量产了,充电10分钟就能跑400公里,总寿命能到60万公里,够家用车开10年。贝特瑞的硅基负极比容量更是突破了2000mAh/g,还挤进了特斯拉的供应链。
不过硅基有个"老毛病":充放电时体积会膨胀300%,容易把电极撑坏。好在行业有办法,比如把硅做成纳米级小颗粒,或者用碳材料像"海绵"一样把硅包起来,现在膨胀率能控制在15%以内。而且成本也在降,现在硅基负极比石墨只贵20%左右,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都要冲300亿元了。
3. 金属锂负极:固态电池的"未来之星",但还在闯关
金属锂负极也是狠角色,理论比容量3860mAh/g,密度还低,能让电池轻不少,是固态电池的核心技术方向。但它现在还在"闯关期",有两个大难题没解决:
- 充放电时会长出"锂枝晶",像小刺一样可能戳穿电池隔膜,引发短路。
- 电极和电解液的接触面不稳定,影响电池性能。
现在行业都在攻难关,比如优化固态电解质配方、改进生产工艺,中科院物理所已经破解了关键难题,计划2027年小批量装车测试。
三、重点看人造石墨:产业链咋走?谁是头部玩家?
既然人造石墨占了9成市场,咱们就扒扒它的"出身"和"头部玩家"。
1. 原材料:4种关键料,决定质量和成本
造人造石墨就像做饭,原料得选对:
- 针状焦:"高端食材",纯度高,做出来的负极性能好,但成本也高。
- 石油焦:"性价比之选",成本低,但纯度有限,适合对性能要求不极致的场景。
- 煤沥青:相当于"胶水",把各种材料粘成电极形状。
- 催化剂:铁、钴、镍这些金属,能让碳原子排列更规整,提升效率。
2. 制备流程:6步走,石墨化是关键
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6道关键工序,其中"石墨化"是核心:
1. 预处理:把原料提纯磨碎,去掉杂质,打好基础。
2. 配料混捏:按比例混合原料,加"胶水"揉成均匀料团。
3. 炭化:加热去掉挥发分,形成多孔炭材料。
4. 石墨化:高温加热让无序碳原子变规整,这一步直接决定负极能不能存锂离子。
5. 破碎筛分:碎成不同大小的颗粒,适配不同电池。
6. 检测:测比容量、寿命、安全性,合格才能出厂。
3. 下游应用:动力电池占7成,储能是新增长点
人造石墨的"去处"很明确,动力电池是绝对主力:
- 动力电池:占比70%,电动车卖得越火,它的需求就越旺。
- 消费电池:主攻高端电子产品,需求稳定。
- 储能电池:近几年储能行业爆发,成了新的增长引擎。
4. 国内出货量排行:这些企业领跑市场
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负极材料出货量前10的企业里,这些玩家值得关注:
- 贝特瑞:稳坐第一,硅基技术全球领先,还拿下了特斯拉订单,2025年上半年销量涨了32.83%。
- 杉杉股份:人造石墨市占率第一(2025年H1达21%),成本控制超强,上半年净利润涨了10倍多。
- 中科星城:第三名,硅碳负极产能占全球35%,产业链优势明显。
- 尚太科技:第四名,绑定了多家动力电池大厂,订单稳定,近期还跟着涨了价。
- 翔丰华:第九名,国内唯一量产纳米硅-石墨复合负极的企业,和宁德时代合作紧密,成本比日企低30%。
现在负极行业一边是订单涨价、产能拉满,一边是硅基材料加速装车,未来变化少不了。你觉得石墨能稳坐"头把交椅",还是硅基会成为下一个"黑马"?头部企业里又有谁能领跑下一轮竞争?咱们接着盯紧行业动向。
声明:本文数据及信息来源于2025年全球锂电池行业公开报告、企业披露数据及行业访谈内容,截至2025年10月,内容仅为行业科普与趋势解读,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存在不确定性风险,投资决策需结合自身情况谨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