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郑家,全部出局了
发布时间:2025-10-16 07:36 浏览量:9
杉杉姓郑还是姓任?
现在答案写在工商登记页:任元林砸下19.8亿,把杉杉控股17.3%揣进兜里,外加东方资产12.5%陪跑,郑家彻底散席。
我盯着这条变更记录,脑子里只有一句——原来豪门接班最怕的不是内斗,而是没人斗得过钱。
三个月前,郑驹还在股东群里发“共克时艰”的表情包,如今他另起炉灶,搞了个“驹行资本”,名片上印满新能源赛道,仿佛杉杉只是他练手的第一关。
周婷更干脆,把剩余股份一次性甩给机构,连告别信都懒得写,直接退出所有群聊。
夫妻档散伙的速度,比我家楼下奶茶店换招牌还快。
任元林进场第一件事不是庆功,是扒账本。
服装板块连亏五年,他一句“不挣钱就滚”,直接把整条线砍掉,五千多员工上午开会、下午收拾抽屉。
血是流了,但三季度财报立刻好看:亏损收窄,股价从低点爬回四成,机构闻着味回来,持股比例从15%飙到23%。
资本市场最认简单粗暴,谁给钱谁是爹。
更狠的是他把扬子江船业拉来当甲方,签了5.6亿船用锂电池订单。
杉杉的锂电材料本来就在全球占19%份额,现在多了船用场景,等于给过剩产能找到新厕所。
银行一看有订单,立马追加50亿授信,83亿旧债顺势展期,28亿资产卖一卖,账面瞬间清爽。
债务重组玩成魔术,全靠同行衬托。
我算了下,老郑总三十年打下的江山,两年就被资本拆骨重组。
家族、遗嘱、情怀,在现金流面前全是纸糊的。
任元林没谈理想,只谈利润,反而让杉杉第一次看起来“像家正常公司”。
这故事最扎心的地方在这儿:创始人拼命想把企业当儿子养,最后发现只有把它当猪卖,才能活。
所以别再问民企传承该怎么设计,答案粗暴——要么你够钱烧到下一代长大,要么干脆让位给肯烧钱的人。
杉杉的招牌还在,里面已经换血三巡,它提醒所有老板:公司永远姓“钱”,不姓“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