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股份暴涨后,江苏船王快速入主!谁在抄底?
发布时间:2025-10-03 16:21 浏览量:11
9月30日傍晚,杉杉股份一则重整控股公告直接点燃资本市场——此前深陷重整困境的公司,终于迎来“白衣骑士”:有“江苏民营船王”之称的任元林,携TCL产投、东方资管深圳分公司等组成投资联合体,砸32.84亿元正式入局,最终将拿下公司23.36%控制权。但比“船王救场”更让投资者热议的是:早在公告落地5个月前,杉杉股份股价就从6.12元飙到15.90元,累计涨了159.8%。这波“提前上涨”的行情里,到底是谁先一步布局?
重整方案落地:“船王”带TCL组团,33亿救场还补产业资源
这次杉杉股份的重整,不是单一资本入场,而是一场多方协同的资本运作,核心信息均来自公司9月30日公告。根据披露,投资联合体以“直接买股+联合合伙企业持股+委托表决权”三种方式,逐步实现对杉杉股份的控股,其中牵头者是新扬子商贸背后的任元林。
这位70岁的江苏企业家,深耕造船行业近50年,一手把扬子江船业打造成中国最大民营船企,旗下两家子公司还成功登陆新加坡股市,资本与产业实力都经过市场验证,“民营船王”的称号绝非虚名。从资金规模看,联合体此次总对价达32.84亿元,共受让杉杉股份约2.87亿股,实打实给公司注入资金“活水”。
更关键的是,这次入局的不只是“钱”,还有能补杉杉短板的产业资源。其中,TCL产投直接拿下1.94%股权,还将表决权委托给牵头方,其母公司TCL科技在半导体显示领域的渠道、技术资源,能和杉杉股份的偏光片业务形成互补;而东方资管深圳分公司作为AMC(资产管理公司)巨头,擅长化解企业债务风险,刚好能帮杉杉股份理清前期财务问题,实现“止血”。
其实,杉杉股份能吸引这么多资本联手,核心还是自身基本面够硬。据GGII(高工锂电)2024年行业报告,杉杉股份是全球人造石墨负极龙头,2024年出货量蝉联全球第一;公司2024年年报还显示,其偏光片业务的大尺寸出货份额达33%,LCD电视、显示器用偏光片的市占率均居全球首位。虽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3.67亿元,但剔除参股企业亏损和资产减值后,核心主业盈利6.59亿元,2025年一季度更是直接扭亏,营收同比增长28%,经营面已明显触底反弹,这样的优质资产,自然能打动资本大佬。
股价提前5个月启动:成交异动、股东进场,时间线引市场讨论
从公开信息看,杉杉股份的重整进程有明确节点:2025年3月,杉杉集团被裁定重整;6月,公司发布投资人征集公告;9月底,才正式确定投资人名单并披露方案。但复盘股价走势却发现,行情启动时间远早于这些节点——4月8日,杉杉股份股价还停在6.12元,之后便开始持续上涨,到9月30日公告当天收于15.90元,期间最高摸到16.22元,5个多月里股价翻了一倍多。
尤其9月下旬的股价异动,更引发市场关注。9月26日,杉杉股份单日上涨4.07%,成交金额接近20亿元;9月30日公告当天,涨幅进一步扩大至5.37%,成交额突破20.7亿元。对比前期日均10-15亿元的成交额,这两个交易日的资金进场节奏明显加快,而此时投资人名单尚未公开,外界连“谁会入局”都无明确预期,这样的“精准踩点”走势,让市场对“信息是否提前传导”产生讨论。
从股东结构的公开变化来看,也确实有资金在重整关键期悄悄布局。2024年年报显示,澳门金融管理局-自有资金作为新进股东,出现在杉杉股份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同时杉杉集团、杉杉控股等主要股东的持股比例略有上升。更受关注的是2025年6月的一则公告:杉杉创始人之子郑驹的部分股份被司法强制执行,“牛散”魏巍通过司法拍卖,以每股8.42元的价格、合计1.09亿元竞得1300万股。该拍卖时间刚好位于公司股价启动(4月8日)与投资人征集公告发布(6月XX日)之间,相关交易细节均以公司公告为准,无额外未公开信息。
内幕交易疑问待解:市场有讨论,监管暂未表态
股价启动早于信息披露、部分资金进场节奏与重整节点重合,也让“是否存在内幕交易”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但截至本文发稿,上交所未就股价异动发出问询函,证监会也未披露相关调查进展。
根据《证券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上市公司重整涉及的投资意向、交易结构、对价等信息,均属于“对证券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内幕知情人在信息公开前,不得买卖公司股票,也不得泄露相关信息。而此次杉杉股份重整,能接触到核心信息的群体范围较广,包括杉杉管理层、重整管理人、投资联合体4家机构的核心人员,以及参与服务的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任何一个环节若出现信息泄露,都可能影响股价走势。
不过,要认定内幕交易并非易事。一方面,内幕信息知情人范围广,逐一排查相关人员的交易记录需耗费大量精力;另一方面,部分资金可能通过多个“马甲账户”分散操作,或利用亲属账户交易,痕迹难以追踪。
也有市场人士提出不同观点,认为部分股价上涨可归因于基本面改善的预期。2024年,杉杉股份研发费用逆势增长19.43%至10.37亿元(数据来源:公司2024年年报),此前收购的LG化学SP业务已稳定出货,再叠加新能源汽车、储能行业需求增长,带动负极材料订单饱满,这些公开信息确实能支撑公司估值修复。但即便如此,5个月160%的涨幅,仍远超同期新能源材料、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平均涨幅(约30%-50%),难以完全用“市场预期”解释,这也是争议持续的核心原因。
风险提示
本文所有信息均来源于杉杉股份公开公告、GGII行业报告及资本市场公开数据,所提及的“股价异动疑问”“内幕交易讨论”均来自市场声音,不代表本文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相关决策请以公司后续公告及监管部门认定结果为准。
结语:“船王”入局是利好,但市场公平更要守
不可否认,任元林这位“船王”的入局,对杉杉股份来说是实打实的利好——既有33亿资金缓解财务压力,又有产业资源助力负极材料、偏光片业务升级,再加上公司本身的双龙头地位,未来发展潜力值得期待。
但股价提前5个月暴涨的争议,始终让这次重整多了一层讨论:这到底是部分资金提前掌握未公开信息的“内幕布局”,还是市场基于公开基本面的“价值发现”?如果是前者,监管部门若能介入调查并严肃查处,才能守住资本市场的公平,避免普通投资者成为“后知后觉的接盘者”;如果是后者,也需要更清晰的逻辑支撑,打消市场疑虑。
你觉得杉杉股份这波提前上涨,是正常的价值修复,还是另有隐情?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