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电芯:满产盛况!储能电芯需求狂飙,订单竟排到明年?
发布时间:2025-09-29 16:18 浏览量:10
据央视财经报道,国内储能电芯行业正掀起需求热潮。当下,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头部电池企业生产线满负荷运转,部分订单已排至2026年初。政策推动与全球能源转型加速,使储能电芯成为新能源产业链的关键一环,这场供需博弈正重塑行业格局。
三大工艺路线趋向大尺寸化:储能电芯的三大产品类型——软包、大圆柱和方形,均呈现容量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中,圆柱电池仅采用卷绕工艺;软包电池仅使用叠片工艺;而方形电池则兼容卷绕和叠片两种工艺。中短期内,集中式储能的主流电芯方案仍以方形路线为主。
当前储能电芯行业的主导技术路线为磷酸铁锂,其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占据绝对优势。2024年,中国储能电池市场中,锂离子电池占比高达96%,绝大多数为磷酸铁锂电池。这得益于其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以及较低的成本。相比之下,三元锂电池因热稳定性较差且成本较高,主要应用于对能量密度要求较高的动力电池场景,而非大规模储能系统。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技术,目前仍处于研发与小规模试产阶段,尚未实现商业化大规模应用。根据预测,固态电池可能在2028年后逐步进入高端市场,预计渗透率约为15%。但截至2025年,其在储能电芯市场的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此外,钠离子电池凭借原材料丰富、成本低的优势,正成为新兴技术路线之一,预计到2030年其在储能领域的渗透率有望达到12%,但截至2025年仍处于初步推广阶段。
全球储能电芯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5年显著增长。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有望达到约450GWh,同比增长超过40%。这一增长建立在2024年的强劲表现之上,当年前三季度全球储能电芯出货规模达114.5GWh,同比增长33.6%,CR10(前十家企业)市场份额已达90.7%,显示出高度集中的市场格局。
中国市场在全球储能产业中占据核心地位,中国企业贡献了全球90%以上的储能电芯产能,并首次包揽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TOP10榜单。结合国内储能市场占全球约30%的比重推算,2025年中国储能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300亿元人民币,全球市场规模接近4336亿元人民币。
数据来源:行行查 | 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储能电芯产业链可分为上游原材料与设备、中游电芯制造与系统集成、下游应用场景三个环节。
上游包括正极材料(如德方纳米、湖南裕能)、负极材料(贝特瑞、杉杉股份)、电解液(天赐材料、新宙邦)、隔膜(恩捷股份、星源材质)以及生产设备(先导智能、杭可科技)等供应商。
中游涵盖储能电芯生产(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电池管理系统(BMS)、储能变流器(PCS)、能量管理系统(EMS)以及系统集成商(阳光电源、海博思创等)。
下游应用场景广泛分布于电源侧(风电光伏配套储能)、电网侧(调峰调频)和用户侧(工商业及户用储能)。在整个产业链中,储能电芯本身占总成本的47.08%,其次是系统集成及相关电气设备,合计占比约29.25%。
根据2024年前三季度数据,全球储能电芯市场CR10达到90.7%,体现出高度集中的市场格局。其中,宁德时代以绝对优势位居榜首,市场份额超过三分之一,在大储和小储两个细分市场均保持领先地位。亿纬锂能在小储电芯市场占据超25%的份额,瑞浦兰钧市占率接近20%,比亚迪、海辰储能、中创新航、国轩高科、远景动力及Samsung SDI等企业也稳定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在大储电芯领域,集中度更高,CR5超过75%。宁德时代出货量超过40GWh,远超其他厂商,亿纬锂能紧随其后,出货量接近15GWh,二者构成第一梯队。
相比之下,小储电芯市场竞争更为激烈,CR5为70.3%且呈下降趋势,反映出市场格局尚未完全固化,新进入者仍有突破机会。值得注意的是,LG新能源虽曾是全球动力电池一级制造商,但在当前储能电芯市场的公开排名中未见显著份额,表明其竞争力较弱。
在商业模式层面,传统盈利模式主要依赖电芯销售带来的硬件利润,毛利率普遍在15%-20%之间。然而,随着碳酸锂价格从2022年高点的60万元/吨回落至2024年底的约7.6万元/吨,电池成本下降约0.2元/Wh。电芯企业短期内受益于原材料降价红利,但也面临价格战压力,导致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承压。
为此,行业正在向多元化商业模式演进:一是“电池+系统集成”模式,通过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提升附加值,代表企业包括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二是租赁模式逐渐兴起,尤其在工商业和用户侧储能场景中,业主可通过租赁降低初始投资门槛,服务商则通过长期运营获取收益;三是“光储充一体化”综合能源站模式趋于成熟,结合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与充电桩设施,已在部分园区、物流场站和城市综合体中实现商业化落地。
展望未来,储能电芯行业的技术壁垒将进一步强化,安全性、一致性、循环寿命和热管理能力成为核心竞争要素。目前主流产品已从280Ah迭代至314Ah,并向500Ah以上大容量电芯升级,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等均已推出500Ah+产品,推动系统能量密度和效率提升。同时,CTP(Cell to Pack)、水冷/液冷、高电压平台、调频1C等新技术广泛应用,提升了系统集成度和运行稳定性。钠离子电池因成本低、资源丰富,有望在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场景中替代部分锂电应用,形成互补格局。此外,海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地区对本土化供应链的要求提高,促使中国企业加快海外建厂步伐。
总体来看,行业将朝着技术专用化、产品标准化、服务智能化和商业模式多元化的方向持续演进,具备核心技术、渠道能力和资本实力的企业将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 有任何喜欢的行业和话题也可以查询行行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