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脚下绘新卷:北宅街道奏响乡村振兴“和美乐章”
发布时间:2025-09-26 17:16 浏览量:1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台雪超 通讯员 张海涛 郁杉杉
春日的崂山脚下,清风拂过百果溪谷,樱桃花海如云似霞;夏日的华楼慢悠谷,樱桃挂满枝头,游客穿梭林间欢声笑语;秋日的村庄庭院,果香与文创产品的雅致相得益彰;冬日的文化礼堂,非遗展演与家风故事温暖人心……这幅四季如画、生机盎然的乡村图景,正是崂山区北宅街道深耕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北宅街道跳出“单村突围”的传统路径,以“农文体旅商深度融合”为核心,用规划为笔、产业为墨、文化为魂、组织为基,在80.5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出“村庄秀美、产业兴旺、文化鲜活、村民富足”的乡村振兴新篇章,为全省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北宅样本”。
片区联动:
打破壁垒,激活乡村发展“新引擎”
“以前村里单打独斗,资源有限、思路受限,发展总是慢半拍。现在片区联动,资源共享、抱团发展,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慕武石村村民姜大叔的感慨,道出了北宅街道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片区化发展。
北宅街道以片区化建设为抓手,打造“百果溪谷”与“华楼慢悠谷”两大乡村振兴示范区,形成“以点带面、全域推进”的发展格局。
崂山区北宅街道周哥庄村山朵花园。
作为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百果溪谷片区串联起12个村庄,以“百果溪谷”为公共品牌,围绕“一轴携两心、两谷十二珠”空间布局,深耕“绿色生态+富民强村”发展路径,通过落地一批特色产业项目、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全力打造省级农文体旅商融合标杆,让生态优势切实转化为发展优势。
而华楼慢悠谷片区则依托“一心携一带、五环连六片、七星绘新篇”规划,覆盖7个村庄充分释放华楼景区生态优势与“中国樱桃之乡”品牌效应,重点发展“北宅红”区域农产品产业。围绕“慢悠休闲、旅游、研学”主题优化业态,打造“两山理论”实践基地、青岛近郊慢生活体验目的地及党建研学、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破解单村发展瓶颈,实现多村协同共赢。
和美宜居:
精雕细琢,绘就乡村生活“幸福卷”
“现在村里路干净了,景变美了,晚上路灯亮堂堂,饭后散步像逛公园!”提及家乡的变化,周哥庄村李阿姨满脸自豪。
北宅街道深知,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底色”,更是村民幸福生活的“标配”。为此,街道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先手棋”,开展整治“回头看”专项行动,对标先进、靶向施策,构建部门联动的常态化排查机制,确保问题“立行立改”。同时,推进村容村貌“微整治、精提升”,从一条小路的修缮、一处庭院的美化,到一座公厕的升级,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凭借扎实的成效,北宅街道连续33个月在崂山区农村人居环境考核中位列第一。
在和美乡村创建中,北宅街道按下“加速键”:2021年周哥庄村首获“省级和美乡村”;2022年上葛场村与慕武石村创新“联合创建”模式跻身“市级和美乡村”;2023年南北岭村、大崂村顺利通过“市级和美乡村”验收,慕武石村、南北岭村同步冲击“省级”;2024年、2025年更多村庄加入创建行列……如今的北宅,村村如画、步步皆景,“点上出彩、线上结果、面上开花”的全域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业融合:
多点发力,点燃乡村经济“新活力”
“以前樱桃熟了怕卖不出去,现在不仅不愁卖,还能通过樱桃节、深加工赚更多钱!”大崂村果农王大哥的喜悦,源于北宅街道“节庆引流、项目支撑、品牌赋能”的产业发展思路。
节庆是北宅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从2021年创新“爱上北宅慢悠游”系列活动,到2023年青岛市首届樱桃花节、第28届樱桃节,再到2025年首届青岛市赏花节,今年更迎来了北宅第三十届樱桃节,北宅街道以“樱桃+”“赏花+”为核心,农文体旅商同步发展,齐头并进,通过小程序,打造“四季有节庆、月月有活动”的引流模式。每逢节庆,大崂樱桃谷花海如潮,国风体验、美食市集、亲子研学等活动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带动周边民宿、餐饮、农产品销售全线飘红。
项目是产业融合的“强心剂”。20亩食用菌智慧方舱建设稳步推进,青岛农大教授团队打造的高端西红柿种植基地长势喜人;与山东种业集团合作优化樱桃品种,周哥庄120亩中草药基地生机盎然……一个个项目的落地,为北宅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品牌赋能让“北宅味道”走向更远。街道整合资源打造“北宅红”区域品牌,开发樱桃啤酒、崂山仙菊、萁馏等深加工产品及文创产品,通过机场销售平台等渠道拓宽销路。同时,推行果树气温指数保险,为果农收益装上“安全阀”,让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真正受益。
文化赋能:
深挖底蕴,筑牢乡村振兴“精神魂”
“不仅能学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日常生活,我们还能从文化‘两创’课程中学习如何经营和谐的邻里关系,也体会到基层工作人员的不容易,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为家乡为村里越来越好出一份力!”三树新村村民陈阿姨说。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为此,北宅街道深挖本土文化底蕴,打造“崂记文明·文润北宅”文化IP,通过挖掘村史村志、开发花灯、腰鼓等“一村一品”研学营,让本土文化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红色传承、美德故事等课程包走进社区,传统文化经典、移风易俗案例融入日常学习,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的乡风民风日渐浓厚。
不久前,“绘德三树”三树新村年画专题文化“两创”研学营顺利结业。为期五天的活动,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成为推动文化“两创”与基层德治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为打造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的“北宅样板”注入新活力。
文化阵地的建设让村民有了“精神家园”。埠落红色教育展馆成为党员群众学习的好去处,非遗展馆里,北宅萁馏、樱桃酒酿造加工等记忆展示着乡村的文化底蕴,多项技艺获批为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宅在北宅”文旅探访活动挖掘出书院文化等史实资料,沟崖高跷、峪夼柳腔等特色文化队伍活跃在乡村舞台,“非遗进社区”活动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组织引领:
强基固本,凝聚乡村发展“向心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组织。北宅街道以党建为引领,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队伍。
街道搭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体系,通过擂台赛、导师帮带等机制,助力年轻干部成长;完善村干部和后备力量培养链条,解决村班子老化、创新不足等问题。同时,与鲁信集团等企业开展党建共建,争取医疗设备等资源捐助,为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合力。如今,在北宅,党员干部带头干,村民群众跟着干,人人都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受益者。
规划先行:
擘画蓝图,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以前发展没规划,想到哪儿干到哪儿。现在有了‘五谷九峰’规划,村里发展有了方向,我们心里更有底了!”谈及未来,三树新村村党支部书记蓝青传充满期待。
北宅街道坚持“规划先行”,2022年初步提出“五谷九峰”规划设想,2024年签约规划编制单位,2025年细化实施方案,按节点打造花花浪新野趣味谷等特色板块。通过构建“旅游度假+生态观光+科普研学”的全域发展格局,推动产业从“片区集聚”向“全域协同”延伸,为乡村振兴擘画长远蓝图。
如今的北宅,村庄更美、产业更旺、文化更活、村民更富。未来,北宅街道将继续以创新为笔、实干为墨,持续以创新思维推动乡村振兴,在崂山脚下续写乡村振兴的“和美乐章”,为全省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北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