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了!19个国家级新区代表在此集聚……

发布时间:2025-09-16 23:11  浏览量:12

清晨,大巴车从梅溪湖出发,向湘江新区西南方向驶去。车厢里,谈话声渐渐低了下去。车窗外,林立的新楼与远处的群山同框,把新区的气息展露无遗。有人举起手机,把初升的阳光和远处的高楼拍下,留作此行的第一张记录。

这是第十次国家级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暨新区工作推动会的实地观摩活动,车上坐着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十九个国家级新区以及九个国家战略功能平台的代表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早已见过无数项目和展馆,但他们依旧带着期待——湘江新区的十年,值得他们来亲眼见证。

01十年答卷与生态底色

湖南湘江新区城市馆展览大厅的灯光缓缓亮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行大字:“湘江潮涌向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湘江实践”。6400平方米的布展面积,被划分为“你好湘江”“动力新区”“匠心城市”“向往未来”四个主题展厅。

观摩团穿行其中,仿佛进入一幅立体展开的画卷:北斗芯片、神舟飞船部件、高性能碳/碳飞机刹车片静静陈列在展柜里,智能网联汽车的沙盘在灯光下闪耀。中国长城、拓维信息、长沙矿冶研究院、中航起落架等60多家企业的140余件展品,把新区十年来的高端产业实力,浓缩成触手可及的“实物答卷”。

“智造‘国家队’、奔赴‘星辰大海’……”解说词在展厅里回荡。裸眼3D、动感影院等交互技术,让观展的人不自觉停下脚步。有人轻声感叹:“这不是简单的展览,这是把未来摆在眼前。”

国产大飞机的模型矗立在展厅中央,全球首台碳纤维臂架泵车的缩比样机紧随其侧。琳琅满目的“高精尖”,不仅展示了新区的产业底蕴,也让观摩团感受到这片土地正在孕育怎样的未来。

车队掠过洋湖国家湿地公园时,窗外的景象让人眼前一亮。

“真没想到,在城市中心,还有这样一片湿地。”有人隔着玻璃低声说。湖面映着晨光,水杉成行,远处的鸟群被惊起,在天空盘旋。解说声在车厢里响起:这里有三百多种鸟类,三百五十多种湿地植物,是长沙的“城市绿肺”。

短暂的掠影,足以说明问题。绿色在这里不是点缀,而是发展的逻辑。湘江新区用十年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同一张答卷上的两行字。

02产业脊梁与未来动能

在中联重科的车间,轰鸣声扑面而来。钢铁的手臂抬起、放下,精准完成“穿针引线”的高难度动作,球体在狭小的管道中轻巧穿过。掌声随之响起。有人忍不住感叹:“这就是硬实力。”

中联重科是湘江新区制造业的缩影。它的产品远销海外,在新能源工程机械领域不断探索。从智能生产线到绿色工厂,从循环产业链到国际布局,中联重科正在把“制造业要牢牢抓在自己手里”的叮嘱,落实到每一道工序。

同行的人中,有人追问研发细节,有人关心海外市场。回答者的声音在轰鸣中依旧清晰,这场观摩更像是一场关于中国制造未来的对话。

如果说中联重科的轰鸣声代表着传统制造的底气,那么在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呈现的则是另一种静默的力量——新能源材料的未来。

研发中心里,实验室整洁安静,设备一字排开。这里研发的电池正极材料,已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消费电子产品,年产能达到十万吨。

墙上的展板写着这段时间线:2003年起步,2021年合资,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此考察。如今,公司已经构建起从原材料到电池回收的完整产业链,并与中南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科研机构合作,把实验室里的成果快速推向市场。

有人轻声感叹:“这是新质生产力的鲜活注脚。”话音落下,几个人默契地点头。新能源、“双碳”目标、全球竞争的压力……这些宏大的词汇,在实验台上的一小片材料里,都有了具体的落点。

十年的建设,把宏图变成了现实。这不仅属于湖南,也属于更辽阔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湘江潮涌,不舍昼夜。下一个十年,故事仍在继续。

◎记者:彭毓妍

◎校审:李波 罗瑶 袁路华 杨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