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天际、杉杉、格林美、中国宝安,谁更有潜力?

发布时间:2025-09-15 02:31  浏览量:16

半固态电池已经成功上车,全固态电池量产进程疯狂加速,四位押注核心材料的"隐形大佬",正在抢夺未来市场的船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王者宝座。

资本市场早就炸开了锅。天际股份今年股价直接起飞,狂飙180%;杉杉股份上半年净利润翻了十倍多;格林美抱上院士大腿;中国宝安子公司贝特瑞获得国际大佬认可——四大门派各显神通,这场大戏越来越带劲。

01 技术破壁:固态电池的封神之路

业内大佬们都认准了,固态电池就是动力电池的终极答案。它用固态电解质取代了传统液态电解液,好比把流淌的河水变成硬核的冰面,从根本上破解了电池安全和能量密度的难题。

这波升级带来两个超神优势:一是安全值爆表,固态电解质根本烧不起来,彻底告别电池起火风险;二是能量密度逆天,理论上能达到现在锂电池的2-3倍,让电动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轻轻松松。

政策加持也到位了。去年3月,工信部等四部门明确要推动400Wh/kg级航空锂电池量产,这波政策红利直接给固态电池装上了火箭推进器。今年4月,固态电池标准制定工作正式启动,行业规范发展进入快车道。

02 天际股份:赌怪还是预言帝?

天际股份这波股价走势简直绝了——今年直接暴涨180%,这波行情与其子公司搞定硫化锂材料制备专利直接挂钩。硫化锂可是硫化物固态电池的核心原料,而硫化物路线是目前公认最有搞头的全固态电池技术路径。

但机会与风险齐飞。天际股份的硫化锂技术还泡在实验室里,刚完成小试。从实验室到量产,还要闯过放大试验、中试验证这些关卡,最少还得熬2-3年。

要我说,天际股份这波操作更像是在赌技术风口。靠着在液态六氟磷酸锂领域的老底子(全球市占率25%),想要跨界到固态电解质领域。他家开发的"高纯度双氟代磺酰亚胺锂"已经给清陶能源、国轩高科这些大佬送样了,但能不能量产还是未知数。

03 杉杉股份:低调的实力派

杉杉股份在固态电池材料领域建起了让人目瞪口呆的技术护城河——334项授权专利,其中还有8项国际专利。这个曾经做服装的企业,现在已经完美转型成新能源材料界的扛把子。

杉杉科技的杀手锏在负极材料。他家开发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通过独家的气相纳米化工艺,实现了纳米级硅颗粒的精准控制,能量密度比传统产品提升了30%以上。

更牛的是他们的量产能力。杉杉股份和巴斯夫联手打造半固态电池正极材料H89A已经实现量产并投入使用,这是专门为动力电池和无人机领域定制的高镍三元材料。

我觉得杉杉股份最厉害的地方在于量产落地能力。当别的厂家还在实验室里捣鼓时,杉杉已经实现了量产和商业化应用,这种时间差优势很可能成为他们最强的护城河。

04 格林美:产学研天团出道

格林美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产学研合作。今年8月,它和蔚蓝锂芯签署战略协议,立下"三年内推动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flag;7月份,又和固态电池领域顶尖科学家孙学良院士团队达成合作。

这波操作相当机智。格林美靠着在正极材料领域的技术积累(超高镍9系三元前驱体已经通过量产认证),结合院士团队的研发实力,一起攻克正极材料与固态电解质之间的"界面难题"。

格林美的战略布局显得很有远见。早在2019年就开始布局固态电池用正极材料,匹配多种固态电解质材料进行应用。他家的富锂锰基前驱体材料已经进入吨级认证阶段,这种材料被业内看作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关键材料。

05 中国宝安:出海作战的优等生

中国宝安通过子公司贝特瑞在国际市场上实现了突破。贝特瑞开发了行业首个匹配全固态电池的锂碳复合负极材料,具备低体积膨胀、长循环寿命等特点,已经获得国际客户的技术认证。

最让人振奋的是,贝特瑞的固态电池用硅基负极材料已经引起国际客户的兴趣,正在测试中。这标志着中国企业在高端电池材料领域已经开始获得国际认可

贝特瑞的技术路线选择特别精准。针对固态电池布局了硅碳负极、锂金属负极等产品,其中硅碳负极已经建成了中试产线。这种稳扎稳打的发展策略,既控制了风险,又保持了技术领先性。

06 终极PK:谁能C位出道?

从技术布局来看,四家企业各有绝活:天际股份押注硫化锂原材料,杉杉股份专注负极材料,格林美发力正极材料,中国宝安则布局硅负极材料。

从量产进度来看,杉杉股份和中国宝安已经实现量产或小批量供应,而天际股份还停留在研发初期。格林美通过产学研合作,正在加速推进产业化进程。

要我说,这场竞赛的胜负手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技术成熟度、量产速度和市场开拓能力。目前来看,杉杉股份在产业化方面暂时领先,中国宝安在国际化方面更有优势,格林美在技术研发上潜力巨大,而天际股份则需要尽快证明其技术的量产可行性。

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正在超预期加速。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头部玩家计划在3-5年内实现全固态电池上车;丰田、本田、奔驰等国际巨头也在全力推进固态电池研发。

根据高工产研(GGII)预测,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装机量有望突破15GWh,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美元级别。这个巨大的蛋糕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玩家入场。

但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固态电池技术仍然面临不少挑战:材料成本太高、生产工艺复杂、产业链不成熟等问题都需要时间来解决。

---免责声明:本文仅为市场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