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热”追击,万华化学,12万吨开工!

发布时间:2025-09-05 09:44  浏览量:14

9月1日,万华化学(四川)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2万吨新型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开工。

值得一提的是,从上游原材料保障到下游产能落地,万华化学在电池材料方面全产业链布局已逐步成型今年以来与兴发成立合资企业、进军欧洲电池材料市场等,上个月万华化学(四川)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还公示了年产12万吨磷酸铁扩建项目环评。

今年2月,万华化学海阳新一代电池材料产业园开工,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50万吨磷酸铁锂和30万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产能。

上述两个项目,均包含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四部分组成。其中,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充电时锂离子与电子的载体,核心作用是实现能量的储存与释放,在电池成本中,负极材料约占了5%~15%。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为477GWh,同比增长49%;储能电池出货量为265GWh,同比增长128%。下游市场的增长直接带动了负极材料需求的攀升,2025年上半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达129万吨,同比增长37%。

我国负极材料主要生产企业有贝特瑞、杉杉股份、璞泰来、尚太科技、中科星城、凯金新能源、翔丰华、中科电气、浙江碳一新能源、河北坤天、东岛新能源、金汇能等。

贝特瑞: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78.38亿元,同比增长11.36%。其中,负极材料实现营收62.79亿元,正极材料实现营收14.18亿元。目前,公司已投产负极材料产能为57.5万吨/年,已投产正极材料产能为7.3万吨/年。

2025年上半年贝特瑞推出了“贝安FLEX系列”半固态电池核心材料及“贝安GUARD系列”全固态电池核心材料,同期还发布“全链新生”正负极材料闭环回收解决方案。7月,正式发布行业首创S+i石墨长续航负极材料解决方案,加速高能量密度硅基负极材料的商业化进程。

另外,目前其海外印尼基地年产8万吨负极材料项目(一期)已建成,印尼基地年产8万吨负极材料项目(二期)正在建设中,预计2025年投产;摩洛哥基地5万吨/年正极材料和6万吨/年负极材料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

杉杉股份: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98.58亿元,同比增长11.78%;归母净利润2.07亿元,同比增长1079.59%。负极材料业务2025年上半年实现销量与盈利水平同比显著提升。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上半年,负极公司杉杉科技在人造石墨领域出货量稳居行业第一,占负极行业总出货量的21%。杉杉股份快充产品快速迭代,6C+产品已实现出货;新型硅碳产品和硬碳负极材料导入下游客户,实现批量供应;宁波硅基负极生产基地部分产能已投产。

杉杉股份已经完成包括内蒙古、四川、云南三个一体化基地石墨类负极材料的中期产能战略布局,其中内蒙古、四川一期、云南一期已投产。此外,还规划了芬兰10万吨负极产能项目,目前EIA环评公示已完成,未来将根据市场需求推进产能建设和释放。并且与宁德时代、UltiumCells、比亚迪、LG新能源、ATL等全球主流锂电池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璞泰来: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70.88亿元,同比增长11.95%;归母净利润10.55亿元,同比增长23.03%;上半年实现负极材料出货量约7万吨,同比略有增长;在产能建设方面,四川紫宸一期产能已逐步投入生产,并已实现陆续出货。安徽紫宸硅碳负极产能一期设备安装调试已基本完成,已具备生产能力,有望在消费电子、无人机领域逐步放量应用。

除了万华,近期多家企业也加速布局负极材料领域:

天津滨海能源“二期5万吨/年锂电负极材料前端项目及8.2万吨/年锂电负极材料石墨化项目”的工程总承包合同签约,项目进入施工建设阶段。

华贸(日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70万吨负极材料前驱体、30万吨高新炭材项目一期点火。

山西祥瑞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年产4万吨碳基电池负极材料项目(一期)正式投产。

山东信众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石墨负极材料项目计划于2025年底建成投产。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分为碳基材料和非碳基材料。碳基材料包括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间相碳微球(MCMB)、软碳(如焦炭)、硬碳、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纤维等。非碳基材料主要分为硅基及其复合材料、氮化物、锡基材料、钛酸锂、金属锂、锂合金材料等。

从市场情况来看,2025年上半年,人造石墨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而天然石墨份额持续萎缩;新型负极材料的产业化进度也出现明显突破,硅基负极和硬碳负极材料在各自细分赛道取得产业化突破。此前,万华化学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已拥有钠电正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等产品。

石墨是目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层状晶体结构使锂离子易于插层/脱出(伴随体积膨胀收缩),且充放电平台平稳,保障电池输出电压稳定;加之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制备工艺成熟,成本优势显著。但理论克容量较低(372mAh/g)是其主要缺点。

石墨负极材料分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两类:

天然石墨直接开采加工,成本低、比容量高,但表面缺陷多,首次充放电效率低、倍率性能差,需通过碳包覆等改性提升首效,主要应用于成本敏感、容量要求高但循环/倍率性能要求低的消费电子领域(如手机、平板电脑等)

人造石墨以石油焦、沥青焦等为原料,经高温石墨化合成,结构规整、表面缺陷少,循环和倍率性能优异,但制备耗能高、成本高、比容量略低于天然石墨,广泛用于对性能要求苛刻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如电动汽车),满足频繁充放电下的稳定性能需求。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我国人造石墨出货量达117万吨,占整体市场的90.7%。天然石墨材料出货达10.6万吨,占比达8.2%。

新型负极材料中,硅负极材料因其显著优势当前最受关注:硅作为地壳丰度高的元素,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mAh/g(是石墨的十余倍),且电压平台较高(减少充电析锂风险,提升安全性),而且我国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从成本角度来说,应用前景广阔。

然而,硅负极的核心问题是充放电时硅与锂离子的合金化反应导致硅的体积剧烈膨胀(超300%),引发材料粉化、脱落,进而导致电极材料与集流体电接触失效,造成电池容量衰减、循环寿命缩短。

针对此问题,研究者提出三类解决方案:一是纳米化(如制备成纳米尺寸的颗粒或纳米线),通过增加比表面积缓解应力并缩短锂离子扩散路径,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性能;二是制备硅基复合材料(如硅碳复合),利用碳材料的导电性和稳定性缓冲体积膨胀;三是表面修饰(引入氧化物、氮化物等保护膜),抑制电解液与硅的副反应,减少活性物质损失。

目前,尽管硅负极材料还面临一些挑战,但已在消费类电池中率先应用,部分电动汽车也开始小规模使用,另外,随着动力电池高端化、储能需求放量及钠电池等新兴场景的发展,硅负极材料未来潜力巨大。

此外,金属锂作为候选负极材料,理论比容量达3860mAh/g,但由于存在锂枝晶、负极沉淀、负极副反应现象,严重影响电池的安全,故而现阶段处于概念性阶段,不过锂金属负极或无负极技术仍是锂离子电池的理想解决方案。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本文仅供参考、交流。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声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版权方,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