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的“创新浓度”
发布时间:2025-09-03 20:02 浏览量:18
在湘江新区的版图上,桐梓坡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产业脊梁”。
它宽阔平坦,延绵数公里,两旁绿树掩映之下,是中联重科、威胜集团、三诺生物、华自科技等一众行业巨擘和上市公司熠熠生辉的招牌。
外界看来,这里是资本的富集地,是“上市企业的集聚区”。但若只看到大厦与招牌,便错过了它最生动的内核。
每日清晨与黄昏,车流如织,穿梭其间的,不仅是上班族,更有一股股无形的“力量”——技术、人才、资本与数据在此碰撞、交织、循环,悄然孕育着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共同体”,形成了一条令人瞩目的“科创走廊”。
01国家级实验室与院士天团组成“最强大脑”清晨,中联重科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工程师张工,在园区穿行。他的目的地,不是繁忙的厂房,而是公司的国家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中联重科,这样的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有8个。
几步之遥,在华曙高科的高分子复杂结构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激光正精准地烧结着钛合金粉末,一个用于航天领域的复杂构件悄然诞生。
这条路上,这样的实验室比比皆是。博云新材的“国家炭/炭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中南大学和湖南光琇高新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数个国字号创新平台,以及各类省级创新平台等构成了中国中部罕见的“实验室矩阵”。它们不仅是企业的核心部门,更是辐射整个行业的策源地。
“麓谷信息港咖啡馆里坐着聊项目的,可能就是哪家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不远处的华自科技已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CNAS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巴斯夫杉杉的实验室,已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还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张工对这条街的“家底”如数家珍。
这或许是长沙“最聪明”的一条路。粗略计算,活跃在桐梓坡路上的两院院士多达二十位:“中国粉末冶金之父”黄伯云、“试管婴儿之母”卢光琇、“中国工程机械脊梁”詹纯新、中国临床遗传学奠基者夏家辉……他们及其团队,构成了这条路上价值连城的“最强大脑”。
“选择留在桐梓坡路,不仅是看重待遇,更是看重这里独一无二的产业生态圈。”一位从海外归国加入三诺生物的科学家坦言:“喝杯咖啡的时间,就能和不同领域的顶尖技术人才交流思想,这种便捷的‘创新浓度’,别处难找。”
顶尖的大脑和实验室,高浓度的智力资源,直接催化出高价值的创新成果。中联重科、威胜集团等行业巨头,年均专利申请量均以数百项计,构筑起深厚的知识产权壁垒。仅中联重科,就已累计申请专利17849件,其中发明专利7956件,主导、参与制修订570余项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16项国际标准。
此外,全球首台碳纤维臂架泵车、中国第一台高端选择性激光烧结3D打印机、全国第一台磁悬浮列车、全国首个智能机器人、全国第一个杂交水稻优化组合、中国第一卷大卷重钛带、全国首例“克隆神经疾病基因”、中国首颗商业化科学实验卫星“潇湘一号”……全球之最、全国首创遍地开花。
02“龙头”带动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如果说实验室是“种苗”,那么龙头企业就是率先长成的“参天大树”。中联重科、威胜集团、圣湘生物、水羊集团、九芝堂……这些名字如雷贯耳。这些行业巨头们,正如雨林中的冠层巨木,以其庞大的体量和丰富的资源,荫庇和滋养着林中各类创新生命的成长。
“我们选择将企业放在圣湘生物、三诺生物、九芝堂等企业的隔壁,‘邻居’效应是重要原因。”都正生物的创始人欧阳冬生表示。这家公司为创新药提供临床研究服务,而圣湘生物、三诺生物、九芝堂、九典制药等生物医药企业本身就是潜在客户和行业风向标。
湖南易能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故事也是其中的典型。这家专注于中药新药和天然药物开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最初便落户在桐梓坡路,看中的就是毗邻圣湘生物、三诺生物、九芝堂等龙头企业的区位优势。
“巨头带来的不仅是订单,更是无形的资源。他们构建的生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成长养分,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集聚效应。”易能生物创始人回忆,“发展初期,我们最缺的是产品临床测试的场景。我们选择落户桐梓坡,就是因为许多客户和伙伴都在这里。上午发现技术难题,下午就能请到专家学者过来开个碰头会,这种效率在别处难以想象。”
这种“隔街相望、上下楼即是上下游”的奇妙的产业生态,降低了沟通成本,催生了无限可能。天仪研究院的卫星反作用飞轮产品的供应商,就来附近的揽月机电;长缆科技和金杯电工擦出“火花”,在产品、研发配套上,形成产业“联姻”;而三诺生物,已与周边的仁诺电子、源耀科技对接签约,成功解决了SMT贴片件焊接等问题。
这就是桐梓坡路形成的“雨林式生态”:这里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企业的“物理聚集”,而是形成了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几大特色产业集群内部的高度协同和跨领域的碰撞融合。
一条清晰的路径已然显现: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配套企业壮大后又催生新的服务需求,最终形成一个自我循环、不断扩张的“雨林式”生态圈。
03资金“解码”技术,全周期金融体系精准“输血”拐入桐梓坡路的核心段,一种不同的“密度”扑面而来。这里密集分布着的不仅是实验室或厂房,还有银行和投资机构。
放眼望去,人民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长沙银行、北京银行、东莞银行……比比皆是。10余家银行的“科技支行”或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在此扎堆。仅麓谷企业广场楼下,就能同时找到三家银行,而麓谷信息港亦有4家银行扎堆。它们并非普通支行,而是专注“解码”技术价值的专家,敢于接受专利质押,手握专门的信贷审批权限和创新金融产品,为轻资产的科技企业“雪中送炭”。
“对于科创企业,传统的财务报表看不懂,我们要看的是技术壁垒、团队和专利。”一位东莞银行科技支行的工作人员这样解释他的“投资经”。他的日常工作就是穿梭于这条路上的园区和企业,像“星探”一样寻找未来的独角兽。
“我们的知识产权就能质押贷款,从申请到放款,不到一个月。”一家软件企业的财务总监说,这种速度源于银行对企业技术和市场的深度了解——因为它们就在身边。
此外,湘江基金小镇(麓谷基金广场)的影响力也早已溢出广场本身。湘江基金小镇(麓谷基金广场)及其周边聚集了数百亿元的创投基金,从天使投资到VC/PE,资本在这里形成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军团”。它们与科技支行相辅相成,共同编织了一张覆盖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网。
“从idea到IPO,企业不用走出这条路,就能找到几乎所有阶段的投资人。”一位驻场基金经理表示。从湘江基金小镇(麓谷基金广场)的风险投资,到各大科技支行的债权融资,再到政府引导基金的精准滴灌,一套高效的资金“输血”体系在此成型。这让桐梓坡路不仅是一个技术高地,更是一个资本高地,持续为创新之火添薪加柴。
桐梓坡路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一条路的地理范畴。它是一条流淌着技术、资本与智慧的河床,是一个创新要素高度浓缩、发生剧烈化学反应的“超级反应堆”。它用自身的实践,定义了何为“科创走廊”——那不仅是企业的简单聚集,更是创新生态的有机成熟,是“浓度”而非“长度”。在这里,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湘江新区、长沙、湖南,乃至中国科创未来的模样。
一条桐梓坡路,串起湖南湘江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璀璨图景。二十余家上市公司云集,千亿级产业集群崛起,这里不仅是长沙优化营商环境的“试验田”,更成为中部地区产业升级的“风向标”。湘江新区融媒体中心推出“桐梓坡上”特别报道,深度解码桐梓坡路的“强磁力”,以标杆经验赋能全国,助力更多“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记者:周秋燕
◎编辑:吴梦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