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推出206个新能源项目,总装机容量达1427.155万千瓦
发布时间:2025-08-30 08:47 浏览量:23
中国经济报导:2025 年 8 月,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推出 206 个新能源项目,总装机容量达 1427.155 万千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一重大举措不仅是云南落实国家 "双碳" 目标的具体行动,更是其打造绿色能源强省、推进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一步。
光伏为主力,风光协同发展
本次推出的 206 个新能源项目呈现出明显的结构特征,其中光伏项目 154 个,装机容量达 1123 万千瓦,占比 78.7%;风电项目 52 个,装机容量 304.155 万千瓦,占比 21.3%。这一结构既反映了云南太阳能资源的富集性,也体现了风光互补的能源发展思路。
从单个项目规模来看,东川区新和光伏发电项目以 12 万千瓦的装机容量成为本次光伏类最大项目,而禄劝县尖包山风电场则以 7.85 万千瓦位居风电类项目之首。这种大中小型项目结合的布局方式,有利于形成梯次推进的开发格局,降低投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这批项目是云南省 2025 年推出的第二批新能源项目。此前的第一批项目已达 175 个,装机容量 1448.905 万千瓦。两批项目合计装机容量达 2876.06 万千瓦,超过 2024 年全年 2358.37 万千瓦的开发体量,同比增长 21.9%,显示出云南新能源开发的加速度。
支撑双碳目标,优化能源结构
这批项目的推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云南践行 "十四五" 新能源发展目标的关键举措。云南省提出 "十四五" 期间新增 5000 万千瓦新能源的目标,截至 2024 年底,全省新能源装机已突破 5000 万千瓦大关,占统调发电装机比例达 36%。而到 2025 年 5 月,云南新能源装机已达到 6017.7 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比例升至 38%。
随着本次 1427 万千瓦项目的推进,预计到 2026 年项目投产后,云南新能源装机容量将接近 8000 万千瓦,占比有望突破 40%,这将显著提升云南能源结构的绿色化水平。新能源发电占比的提升,将有效降低对传统火电的依赖,减少碳排放,为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全国重要的绿色能源基地和 "西电东送" 基地,云南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还将增强其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截至 2024 年底,云南全省电源总装机容量超过 1.5 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 1.3 亿千瓦,规模居全国第一位,新能源的持续扩容将进一步巩固这一优势。
覆盖 16 州市,多点开花
本次 206 个新能源项目分布在云南省 16 个州(市),呈现出全域开花的特点。其中普洱市涉及 31 个项目,装机容量 221 万千瓦,位居全省第一;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涉及 22 个项目,装机 194 万千瓦,紧随其后。省会昆明市有 19 个项目入围,装机 131.025 万千瓦,其中风电类 8 个、光伏类 11 个。
这种广泛分布的格局有利于带动各地绿色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项目布局也充分考虑了各地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例如,昆明市正加快建设禄劝县及富民县赤鹫、罗免、长坪子等金沙江下游 "风光水储" 多能互补基地项目,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
区域布局的科学性还体现在与产业发展的结合上。在曲靖经开区,15 平方公里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园已形成产业集群;昆明市安宁产业园区则依托当地磷矿和锂资源,吸引了多家行业巨头集聚,形成完整产业链。新能源项目的分布与产业园区的协同,有利于实现绿电就地消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明确时间节点,强化要素支撑
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云南省明确了严格的时间要求:本批次新能源光伏项目需在 2026 年 2 月底前全面开工建设,风电项目需在 2026 年 3 月底前具备核准条件,2026 年 7 月底前全面开工建设。这一明确的时间表为项目推进提供了时间约束,有助于加快建设进度。
在要素保障方面,通知要求有关州(市)和部门规范资源配置,加强要素保障,提高审批效率,强化调度监测,推动项目加快建设、按期投产。同时,云南省建立了全过程监督检查机制,对推进缓慢的州(市)及项目业主采取通报、约谈等措施,违反相关文件要求的将启动回收整改工作,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
电网配套建设是新能源项目顺利并网的关键。云南电网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提速电网配套项目建设,累计建成新能源配套接网工程 78 项、配套间隔工程 108 项;上线分布式光伏可开放容量公布平台,实时查询电网可接入容量;通过技术改进提升新能源可观、可测、可控能力等,为新能源项目 "能并尽并"、"能接尽接" 提供了有力保障。
调节能力优先,绿电直连促消纳
本次新能源项目开发在模式上呈现出新特点。虽然未明确要求配置储能比例,但《方案》明确规定所有项目需 "按照国家标准具备相应调节能力",这一要求高于单纯的装机规模要求,体现了对新能源消纳和电网安全的重视。
在消纳机制上,《方案》鼓励采用 "绿电直连" 模式,促进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这与 2024 年侧重外送通道建设的策略形成互补,有利于构建多元化的消纳体系。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能降低输电损耗,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绿色能源支撑。
在项目建设标准方面,《方案》对光伏复合项目提出明确要求,严格按照标准架设光伏组件,除桩基用地外严禁硬化地面,严禁抛荒、撂荒等情况,守住安全生产底线。这一规定体现了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有利于实现新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这批新能源项目的实施将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从投资规模来看,参考云南能投集团永宁风电场 75 万千瓦投资 47 亿元的标准估算,本次 1427 万千瓦项目总投资约 895 亿元,将对云南经济产生强劲拉动作用。
项目建成后,经济效益将逐步显现。以永宁风电场为例,该项目预计年上网电量 18.62 亿度,年发电收入约 5.4 亿元,年均纳税额约 6000 万元。按此估算,本次 1427 万千瓦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 350 亿千瓦时以上,年发电收入约 100 亿元,年纳税额约 11 亿元,将为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在环境效益方面,新能源项目的大规模开发将显著减少碳排放。参考香格里拉市砌修塘二期 300 兆瓦光伏电站每年可节约标煤 14.0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 42.4 万吨的标准计算,本次 1427 万千瓦项目全部投产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 665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 2016 万吨,对改善环境质量、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形成绿色能源全产业链
新能源项目的大规模开发将有力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形成完整的绿色能源产业链。在新能源电池领域,云南已吸引了德方纳米、曲靖亿纬锂能、湖南裕能、杉杉股份、华友钴业等行业巨头集聚,形成了正极、负极、电解液完整的产业链。
云南能投集团作为省属核心能源企业,在新能源开发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截至目前,该集团已投产新能源(含储能)电力装机 463 万千瓦,其中省内 364 万千瓦,预计 2025 年年底累计投产将超过 700 万千瓦。2025 年,能投集团计划新增开工 240 万千瓦,新增投产 400 万千瓦,集团能源类固定资产计划投资 131 亿元,其中新能源投资 116 亿元,同比增加 1.38 倍。
在项目开发模式上,云南能投集团创新采用 "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 的梯度递推式可持续发展格局,形成了良性循环。同时,该集团还积极与其他省属国企协同发展,如与云南航产投集团合作开发光伏项目,创新 "光伏 + 机场" 应用模式,拓展了新能源应用场景。
展望未来,随着这批新能源项目的建成投产,云南绿色能源强省的地位将更加巩固。新能源装机占比的持续提升,将推动云南能源结构向更加清洁、低碳的方向转型,同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将为云南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助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