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掌握一条产业链:储能产业链

发布时间:2025-08-17 13:15  浏览量:3

储能是指将电能储存后在需要时释放的一种关键技术,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平抑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保障电力系统稳定。

过去传统抽水蓄能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加速发展,“电化学储能”赛道迅速崛起。政策层面,2024年国家层面首次提出“发展新型储能”,《能源法》也强调“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

国家能源局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投运新型储能73.76 GW/168GWh,约占全球40%。全球来看,2024年末全球累计已投运新型储能约180GW,同比增长近100%。

据东海证券统计,2021~2024年全球储能新增装机从18.3GW暴增到82.8GW(年均增速≈65%),其中电化学储能新增74.1GW(年均增速≈93%),累计装机占比已从2021年的12%跃升至2024年的44%。由此可见,全球储能市场爆发式增长已成定局,各国纷纷加大投入、出台激励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驱动力。

图:2018–2024年全球储能新增装机规模

一、上游产业链

储能系统的上游涵盖电池核心材料、电池制造设备及原材料供给。

以电化学储能(锂离子电池)为例,核心材料包括正极(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负极(人造石墨/硅基负极等)、电解液(溶剂+锂盐,例如LiPF₆)和隔膜(多孔聚烯烃膜)。

据国家能源局资料,2024年我国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产量分别约310万吨、200万吨、130万吨、210亿平方米,同比增长均超过20%。同时,中国锂资源探明量占全球份额从6%增至16.5%,已跃居世界第二。

2024年我国碳酸锂产量0.67万吨、氢氧化锂0.36万吨,年增幅分别约45%、26%,有效支撑了电池产业链原料供应。此外,全钒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型储能路线也在兴起,带动相关电极、隔膜、电极材料等配套产能扩大。

图表:中国锂离子电池四大材料产量。

设备端来看,电池制造涉及涂布机、分切机、叠片(绕线)机、注液机、组装测试线等成套设备,国内外相关设备商正快速抢占市场。

总体而言,中国储能材料产能充足、产量快速增长,为后续产业链提供了充沛供给。

企业方面,正极材料龙头如当升科技、德方纳米、璞泰来等,负极主力包括杉杉股份、贝特瑞,隔膜领域有恩捷股份、星源材质,电解液则以天赐材料、圣阳股份等为代表。

二、中游产业链

中游环节主要包括电芯(Battery Cell)、电池模组、BMS(电池管理系统)、PCS(变流器)及系统集成等。

在电芯环节,中国企业已成为全球领导者:2024年我国锂离子电池总产量达到117GWh(同比+24%),其中储能电池产量26GWh。预计到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将达486GWh,同比增长约50%;宁德时代市场份额接近33%,海外市场份额约60%,国内其他二线企业(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出货量也有显著提升。

图表:全球储能出货量需求预测(GWh)

技术演进方面,为了降低系统成本和提高单位能量密度,储能电芯容量正从280Ah向314Ah、400Ah迈进。业内分析指出,电芯环节具有最高的技术敏感度和价值贡献,占储能系统成本近一半,因此也是行业竞争最激烈、创新最快的部分。

在电池模组与BMS方面,不同厂商通过模块化设计和智能管理提升电池安全与可靠性。BMS可实时监控电压、温度等,确保电池组平衡运行;典型企业有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在此领域都有布局。

在PCS和逆变器环节,产品负责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并入电网,是储能系统的重要部件。国内PCS企业以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固德威、德业股份、科士达等为代表,其中阳光电源凭借产品性能及全球渠道优势,在海外市场领先。系统集成方面,部分电池和逆变器企业(如国电南自、工控龙头)提供EPC服务,将电芯、PCS、EMS等集成到储能电站中。

三、下游产业链

下游应用分为电源侧、输配电侧和用户侧等场景,对应不同细分市场:大型工商业储能(大储)、分布式户用储能(户储)、工商业储能(工商储)以及独立储能。

电源侧储能主要与风光发电并网配套,承担调峰调频;输配电侧储能多用于电网侧辅助服务和负荷平抑;用户侧则为家庭或企业自备储能,用于日常用电优化或断电备份。

图表:我国新型储能装机类型拆分(%)

海外市场方面,美国因跨区输电限制需要大量发电侧储能驱动。到2024年底,美国风电和光伏装机分别达154.3GW和235.7GW(渗透率15.6%),美国储能市场以“大储”为主,2024年新增储能装机12.3GW(37.1GWh),同比+32.8%/+34.0%。

欧洲市场则以户用分布式见长:2024年欧洲储能新增装机21.9GWh,同比增长15.3%,用户侧储能占比58.0%。不过随着补贴退坡和电价趋稳,户储增速放缓,而大规模电站(特别是英国、德国等国的大型项目)有望快速跟进。

国内市场保持高位增长。截至2024年底,全国储能(含抽蓄)累计装机137.9GW,同比+59.4%,其中新型电化学储能累计78.3GW,占比超过50%,同比+126.5%。

主力场景集中在源网侧:2024年发电侧+电网侧占比达98.2%,其中独立储能和新能源配储合计占比95%。

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储能招标量高达18.9GW/76.0GWh,同比增长148.1%,表明短期需求依然旺盛(尽管“136号文”出台后新增项目配储要求取消,但已有项目前期规划仍在推进)。

细分市场看,大型储能主要由国网、南网等在电源侧大规模建设;户用储能2025年增速或恢复(欧洲去库存结束,美国市场抢装);工商业储能需求正显著上升,国内2025年Q1备案量超16GWh,同比翻番。

五、发展趋势

在政策层面,新规(如国家发改委“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要求,明确不得将储能作为新能源项目核准条件。这意味着短期内独立储能依靠政府驱动的补贴收益下降,但随着市场化机制完善,储能项目的经济性将更多由电力市场收益决定。比如,峰谷电价机制的推进和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改善,有望提高储能在调峰、调频和辅助服务中的盈利空间。CNESA报告分析称,虽“136号文”下独立储能短期回报率下降,但长远看市场化竞争将倒逼技术和运营进步。

供给侧来看,技术迭代带来成本不断下降。2024年,全国锂电池储能EPC中标价较2023年下降25%,系统中标价下降44%。锂盐价格回落致使电芯价格下行,全钒液流电池系统标价亦同比下降20%。大尺寸电芯的推出有望扭转行业低价竞争格局。同时,技术多样化路径并进:固态锂电、钠电池、液流电池等都在加速产业化,长时储能(压缩空气、储热储冷等)也逐渐显现潜力。

海外激励政策继续加码: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为储能投资提供税收抵免;欧盟《净零工业法案》《先进材料战略》等文件重点布局电池技术;日韩等国也发布能源转型路线图并明确储能产能目标。各国以净零排放目标为导向的可再生扩张,将持续拉动储能需求。如欧洲计划到2030年将可再生率提升至42.5%~45%,并设定600GW光伏、500GW风电目标。

总的来看,国内外储能市场中期仍有广阔空间:根据东吴证券预测,2025年全球大电站储能装机有望达205GWh(+51%),中国独立储能113GWh(+28%),后续市场潜力巨大。

截至2025年上半年,A股市场对储能概念的关注度依然较高,但板块走势分化。根据东吴证券研究,行业投资重点应聚焦于具备全球份额领先、技术与供应链一体化优势的头部企业。比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电池龙头,以及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德业股份等逆变器/系统集成商,在产业链各环节均表现突出,因此备受市场看好。

海外方面,中国储能企业加速“走出去”已见成效:2024年境外签约储能大单累计超过150GWh,2025年一季度海外订单近100GWh(同比增超750%)。可以预期,随着国际化布局的完善,以及海外储能市场政策红利的落地,中国储能企业将继续受益于全球需求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