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发展集群成势 小企业释放大能量
发布时间:2025-08-04 16:17 浏览量:6
云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工厂。记者王俊星摄
昆药集团在新产品和新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 企业供图
昆明电缆生产线。 记者郭曼摄
云南华再新源环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废旧家电处理企业。 企业供图
昆明作为云南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在产业集群建设中率先实现突破。从安宁市磷化工园区的循环经济链条到东川区废旧金属再生基地“变废为宝”,从高新区生物医药实验室的创新突破到高原电力装备车间的智能生产,中小企业以特色集群化发展为纽带,成为推动昆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2023年,安宁市磷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成为昆明首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标志着昆明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迈入新阶段。今年,高新区民族特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新区高原特色电力装备产业集群以及东川区废旧金属再生资源利用产业集群入选省级名单,形成“1国家级+3省级”的梯次发展格局,产业集聚效应加速显现。
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企业堆砌,而是通过产业链强链补链,让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找到自身定位。在传统发展模式中,中小企业面临技术薄弱、资源分散、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让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实现资源共享,形成“1+1>2”的聚合效应。以高新区高原特色电力装备产业集群为例,在75户企业中,中小企业占比达98.67%,形成以高原特色“原材料制造—电力设备组装制造—终端产品销售”为主的完整产业生态。囊括以云南铜业等为“链主”的原材料供应链,以云南人民电力电气为“链主”的变压器制造产业链,以云南正晓电缆等为代表的电气机械器材销售产业链,以及电线电缆制造、成套开关设备制造等产业链。
为推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昆明出台《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工作方案》,建立企业培育库,对新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每户100万元奖励,并通过“助企服务员”提供“一站式”服务。2024年,全市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555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15户,数量连续两年占全省一半以上,为产业集群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循环经济中的合作共生
通过以天安化工、云南祥丰为代表的“链主”企业生产精制磷酸和高浓度磷复肥等磷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磷酸、磷氟酸供氟磷电子科技、云南裕能新能源、多氟多生产电池新材料,磷化工中的副产物磷石膏用于制水泥、新型建筑材料,含氟废气用于制备有机和无机氟化物产品,安宁市磷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实现了区域资源综合利用、物料的互供,形成循环经济体系。
磷化工及磷基新材料产业集群是安宁市规划的三大产业集群之一。近年来,安宁市围绕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的思路开展项目规划,磷化工领域形成从原料到产品配套的产业链,实现磷矿采选和加工生产就近就地供给,以及固废综合再利用,其主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部分产品出口到多个国家。
目前,安宁市磷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创建了云南云天化石化有限公司国家级创新平台—A级实验室、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多氟多(昆明)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云南云天化石化有限公司、昆明风行防水材料有限公司、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昆明云能化工有限公司、云南安化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祥丰石化有限公司等9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在强链补链方面,安宁市磷化工及磷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形成磷矿采加工—精制磷酸—精细磷化工产品(磷复肥、新能源电池新材料等)—磷副产物综合利用,从原料到产品配套的产业链,形成以天安化工、云南祥丰等为龙头的磷复肥及精细磷化工重点企业。同时,不断补齐产业链,先后引入云南裕能新能源年产50万吨磷酸铁和50万吨磷酸铁锂生产线项目、云南氟磷电子磷肥副产氟硅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云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云南友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云南云聚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新能源电池前驱体及配套项目等重大项目,强链补链成效显著。
今后,安宁市磷化工及磷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将坚持“政府导向、政策支撑、项目合理、资源整合、循环利用、创新驱动”模式,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强化技术创新、加快要素聚集、深化开放合作,牢固树立集群内大中小企业共生共荣意识,构筑大龙头、大融合、大集群、大贡献的合作模式,建立磷化工及磷基新材料产业协作配套、企业紧密关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磷化工及磷基新材料产业向绿色化、数字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努力建成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高、先进开放的国际一流磷化工及磷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电力装备领域的“突围战”
在昆明电缆集团昆电工电缆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国内首条高原35千伏环保聚丙烯电缆成功下线,填补了我国高原电力系统在该方面的空白。与传统的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相比,环保聚丙烯电缆生产过程中无有害气体排放,可回收再利用,全寿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减少40%,且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在高新区高原特色电力装备产业集群中,像昆明电缆这样的企业有很多,云南人民电力电气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充电桩,成为云南省新能源领域的核心产品之一,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昆明东电科技有限公司瞄准“智造”赛道,研发了可穿戴式绝缘助力臂机器人、智能物资仓储机器人等一系列产品……这些企业以技术突破为利刃,或作为“链主”企业领航发展,或凭借独门绝技在产业链细分领域掀起一场精彩的“突围战”,在高原电力装备的技术版图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目前,该集群以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为载体,聚集全省20%、全市40%以上的电力装备企业,75户企业中包含科技型中小企业20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户。2024年,该集群工业总产值近百亿元,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电力装备制造基地。
绿色化、低碳化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发展的高频词汇,在这里,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省级绿色工厂、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构成集群的“绿色矩阵”。昆明电缆集团专门在企业内部设立可持续发展部,运用节能型制造技术,大幅减少能源消耗;深入开展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核查,支持可持续生产与消费。获得“国家绿色工厂”“中国绿色环保产品”“绿色包装认证” 等多项荣誉,并成功入选“2024绿光ESG榜典范案例TOP100”及“典范责任贡献榜TOP10”。
为打造开放、创新、智慧、低碳的现代化园区,该集群对通过重污染天气绩效评级、绿色发展企业给予激励扶持。同时,将实施绿色制造重点工程,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加大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开发力度;引导绿色工厂企业,协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鼓励企业实施全工艺流程生产线的绿色化改造升级,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实现绿色生产。
该集群中的企业还积极参与国际化进程。近日,在多宝电缆集团园区内,一盘盘印有“DUO BAO CABLE GROUP”标识的线缆产品完成装车后,驶出园区奔赴泰国市场。作为获得国内首张泰国TISI认证的民营电缆企业,多宝电缆集团凭借这张通行证,成功激活企业出海动能。同时,通过南博会等国际平台,让 “高原智造” 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为促进集群更好发展,高新区出台多项精准政策,从营商环境优化到创新支持,从人才引进到知识产权保护,实现企业服务全覆盖。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一企一策” 的精准扶持,为企业发展扫清障碍。未来,该集群将聚焦优质企业培育、大中小企业融通、关键技术攻关、数字化转型深化、绿色低碳发展五大任务,持续完善产业链生态,力争建成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电力装备产业高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创新链上的“生力军”
作为生物医药企业和产业聚集的主战场,高新区经过30余年的重点培育,形成全省集聚度高、品牌特色突出、创新力强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拥有三七、天麻、灯盏花、黄藤、丹参系列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云药”产品。这片聚集了300余户生物医药企业的产业高地,以中小企业为创新主力,202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培育出“昆中药”“康王”等7个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昆明“云药”走向世界的核心载体。
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密码。依托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昆药集团先后开发青蒿、三七、天麻三大系列及特色中药、民族药等40多个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天然药物新产品。多年来,昆药集团始终坚持深耕技术创新、攻克技术难题、解决实际问题,在新产品和新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
这样的创新故事在高新区民族特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中不断上演。目前,该集群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11个,省级及以上技术创新平台45个;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100余项,取得10余项重大科技奖励,企业主编和参编的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标准达120余项。2024年,该集群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16.3%;近3年中小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年均增速达43.5%,中小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91个。
数字化转型是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该集群已实现5G网络室内室外全覆盖,并建立集IaaS(基础设施服务)、PaaS(集成平台服务)、SaaS(应用软件服务)于一体的工业云平台。云南省医药产业链数字化平台的搭建,让上云用云企业比例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均达到21.77%,工业软件应用率显著提升。在智改数转方面,该集群中小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25%、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28.9%、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31.4%,拥有多个省级及以上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服务型示范项目、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以及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数字化转型成果丰硕。
在开放合作方面,该集群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昆药集团在美国设立北美药物研发中心,入股美国CPI、RiMO等公司,与哈佛大学医学院合作开发创新络泰;贝泰妮在泰国曼谷设立全资子公司,进驻泰国本土最大的美妆连锁店Beautrium,并以泰国为中心,向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铺货……
展望未来,高新区民族特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将打通创新链,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与成果转化效率;突破产品链,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优化生产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完善配套链,提升全要素配套支撑水平;聚焦强链补链精准招商,加强优质企业培育赋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该集群正以昂扬的姿态,在创新驱动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书写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变废为宝”的绿色实践
一台旧冰箱被送入流水线,经过拆解、分拣、破碎,最终“吐”出铜、铁、铝、锌等20余种可再生材料,其中95%的部件都能重获新生——这一幕每天都在云南华再新源环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上演。
云南华再新源环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东川区数十户再生资源企业之一,也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废旧家电处理企业。在这里,一条“收集分类—拆解—再生原料—再生产品”的全产业链已然成型,东川区废旧金属再生资源利用产业集群蓄势待发。
东川区拥有独特的先天优势。作为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这里不仅有丰富的再生资源,更有扎实的产业根基。近年来,东川区紧抓循环经济发展机遇,从资源型城市向循环经济标杆城市加速转型。走进东川产业园区,能清晰触摸到产业链的脉动:华再新源负责废旧家电拆解,新内都专注金属冶炼渣消纳回收,滇渝公司主攻绿色再生铝材料深加工,忠祥纸业致力于再生包装纸的利用,中洲海绵、华新水泥则消化边角料等工业固体废物……该集群内64户企业分工协作,形成“上游回收—中游加工—下游制造”的完整链条。
2024年,该集群总产值达59.67亿元,主导产业占比超88%,“抱团发展”效应显现。为了让链条更稳固,东川区一方面培育华再新源等“链主”企业,另一方面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构建“龙头带动、中小企业协同”的生态。如今,这里既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引领技术突破,也有数十户中小型企业填补细分领域空白,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共生”的产业生态格局。
再生资源利用,技术是关键。在生产车间“变废为宝”的背后,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支撑。中国矿业大学、云南大学的材料专家带着团队驻厂博士工作站进行研发,昆明理工大学的专家工作站工程师优化拆解工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的实训基地培养技术工人,依托三方联动,东川区正突破再生金属提纯、专用装备制造自行研发等“卡脖子”难题。截至目前,该集群内企业已拥有109件有效发明专利,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7件,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近3年,企业还参与制定1项行业标准、19项团体(企业)标准,让再生资源利用从“粗放回收”迈向“标准生产”。
东川区还持续深化绿色工厂和绿色低碳园区建设,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推进企业之间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资源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环境优美清洁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通过打造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推动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随着获得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认定,东川区的再生资源产业站上了新起点。“下一步,我们要啃下‘高纯度再生金属’‘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这些硬骨头。” 东川产业园区负责人表示,将深化产学研合作,引进智能分拣与绿色熔炼技术,延伸产业链至高附加值领域,壮大园区新材料主导产业规模。同时,借助“东川港”联动川滇金沙江资源网络,打造区域品牌,为云南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东川方案”。
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正深刻影响着昆明的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质量提升。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从分散经营到集群协同,中小企业以集群化发展为路径,打造产业升级的“加速器”、区域协同的“粘合剂”,通过集群引领,交出高质量发展的“昆明答卷”。(昆明日报 记者郭曼 杨敏 缪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