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夫杉杉与中南大学共促固态电池正极材料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5-07-28 07:03 浏览量:5
7月24日消息,巴斯夫杉杉与中南大学近日就 “低钴超高镍正极材料的制备与机理研究” 联合开发项目召开半年度总结会议。巴斯夫杉杉首席技术官夏昕博士带领三元固态项目团队,与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专家团队齐聚一堂,就项目合作进展、技术突破成果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深度研讨,成果丰硕。
自双方合作三年来,该项目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显著突破。中南大学王接喜教授介绍,合作团队聚焦超高镍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改性、固态电池及固态正极材料开发等关键方向,全力攻克多项技术瓶颈与行业痛点。从超高镍材料的外包覆技术、掺杂改性、形貌调控,到固态电池构建与改性,再到高镍 / 硫化物固态电池界面失效与改性等课题,团队深入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为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的性能升级筑牢根基。
合作期间,双方联合申请了十多篇专利,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实现了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固化,为后续技术应用和市场转化提供坚实保障。夏昕对合作成果给予高度肯定,他表示,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厘清超高镍正极材料的失效机理,形成改性方案,构建起下一代固态电池用正极材料的研发框架。
在新能源市场日趋成熟、电动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夏昕指出,三元材料在降本与安全性能上的双重突破,对行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面向未来,双方一致认为,可继续在低成本三元正极材料、低压力固态正极、全固态正极失效分析以及固态电池用富锂锰材料等领域深化协同,为开发低成本、高安全性液态正极材料以及下一代固态电池用正极材料贡献更多力量。
产学研协同的核心价值在于让技术创新扎根产业土壤。巴斯夫杉杉深耕电池材料行业 22 年,与中南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顶尖科研机构开展长期产学研合作,企业的产业化经验与高校的基础研究实力形成强大合力,加速创新勇攀高峰,服务全球客户。
关于巴斯夫杉杉
巴斯夫杉杉是巴斯夫和杉杉于 2021 年共同成立的合资企业(巴斯夫持股 51%,杉杉持股 49%),其电池材料研发和生产历史可追溯到 2003 年。公司主要产品为电池正极材料,如三元、钴酸锂、固态电池材料、锰酸锂、富锂锰和钠电等,以及前驱体,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和消费电子行业,是领先的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之一。巴斯夫杉杉拥有三个生产基地,年产能约 10 万吨,还参与投资专注于电池回收的福建常青和专注于高品质锂盐生产的湖南永杉锂业,构建了从原材料、正极材料前驱体、正极材料到废旧电池资源化利用的全产业链布局。
巴斯夫杉杉专注自主研发,具备强大的技术创新实力。其电池材料研究院是国际领先的研发创新中心,也是巴斯夫在中国唯一的电池材料研发中心。研究院拥有先进的实验室中试线和行业顶尖实验设备,用于金属回收技术、前驱体和正极材料的研发、分析和测试,推进先进技术成果高效实现量产和商业化。研究院与中南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科研机构开展长期产学研合作,并与巴斯夫全球研发中心共同调动全球资源,利用研究成果在全球推出新产品,服务全球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