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等家族企业遭遇传承生死劫,如何提前搭建股权架构和机制?
发布时间:2025-07-22 06:48 浏览量:5
1
本文背景
近期的娃哈哈事件登上热搜,也显示我国的民营企业已到了传承的高峰期,近些年500万多家家族企业将有300万多家从第一代传到到第二代,但现在已经有200万家的家族企业在第二代传承当中淘汰,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那么,中国的家族企业究竟该如何传承?一边是亲情,一边是现代管理,到底怎么办?如何把家族企业打造成百年企业?
2
家族企业传承典型案例和问题
娃哈哈事件折射出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往往过度聚焦于“传位”给哪个婚生子女,却严重忽视了“潜在继承人”的识别与安排。
特别是对非婚生后代缺乏透明、公正、前置的法律安排(如遗嘱、信托、股权协议),是引发争产风暴的核心导火索。宗庆后虽为女儿宗馥莉铺路多年,却对三名非婚生子女的地位与权益未作清晰、具有法律效力的界定,股权架构模糊,境内境外资产割裂,缺乏调整机制,导致利益分配不均,矛盾重重,身后必然的继承权冲突。这是缺乏制度化、法律化的安排,家族财富便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
杉杉集团的郑永刚2023年猝然离世,未立遗嘱或明确股权分配,引发郑驹与遗孀周婷围绕股权继承展开激烈争夺。
公司陷入家族内斗的两年间,内斗漩涡中的杉杉股份市值蒸发超200亿,最终滑向破产重整深渊。2月25日,杉杉集团被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裁定进入破产重整程序。6月,宁波中院一纸强执令落下:郑驹持有的最后181万股股票被悉数清空。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90后接班人”,彻底告别父辈江山,更沦为失信被执行人。继母周婷虽暂掌危局,却难挽狂澜,若无法在短期内引入战投资金,这座矗立了36年的民营王国,恐难走出危局。创始人郑永刚早就对企业传承风险有高度的警惕:“企业是有周期的,如果固守不变,最后只能败掉,只能白发人送黑发人。”但他应该没有想到自己的企业会走入这样的周期。
国产老牌鞋企双星名人集团,也陷入家族内斗漩涡,使得潜规则常凌驾于显性制度之上。
今年5月份,一封署名为双星名人集团总裁汪海的公开信,在网络流传。公开信的发送对象为全体双星鞋服员工,在信中,汪海称4月11日下午两点多,自己孙子汪子栋限制他人身自由两小时,且反复威逼要求他交出集团的管理权,并表示“这就是历史上讲的逼宫”。
公开信还显示,汪军与徐英(系汪海的儿子与儿媳)纠集社会人员闯入集团办公室,毁坏监控设备、殴打员工、抢夺钥匙,并试图夺取公章。“鞋王”家族的管理权之争,正是代际传承矛盾、治理结构缺陷、利益分配不均以及品牌转型困境等问题交织后集中爆发的结果。
家族企业尽管部分二代已开始承担重要职责,一些企业权责利分离,还有一些“企二代”仅是象征性角色。“企二代”身居高位却实权不足,改革与创新乏力。两代人思维和行事方式的差异,因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使得潜规则常凌驾于显性制度之上。最终,企业面临决策和执行成本攀升、内部可能出现分裂、阳奉阴违的软抵抗等问题。
3
提前搭建股权架构和机制传承?
1. 股权架构设计,隔离风险,家族成员的确保控制权
设立家族信托,将核心股权装入信托,家族信托可以帮助实现对企业股权的有效管理和传承,确保家族对企业的控制权稳定和持续,避免因继承纠纷导致企业控制权变更,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假如宗庆后生前将29.4%股权转入信托,指定宗馥莉为决策代表和实际控制人,就可阻断非婚生子女对企业管理的干预。还可以通过搭建离岸信托加BVI公司,隔离婚姻、债务风险。如果家族成员股权占比过低,可通过多层公司架构,表决权委托,一致行动人协议等确保控制权。
2、 家族治理机制,制度化解决冲突
设立家族宪章,明确家族成员身份、权利与义务。家族宪章又称家族章程、家族协议、家族法典,家族企业治理章程。它记录了支撑组织行为的价值观和原则,定义了家族企业的战略目标,规定了家族做出影响企业所有权和管理的决策的方式。主要核心内容是家族的使命宣言以及其后代子孙明确表达的愿望。也可以通过宪章限制非婚生子女的受益权或管理资格,避免争产。比如李锦记家族宪法规定股东须为血缘成员,退出时股份由公司回购;后代需在外工作3-5年方可进入企业,定期召开会议协调利益,李锦记家族委员会每季度讨论战略传承问题。
3、提前做好接班人计划,做好顺利传承
接班人计划是重要且长期的规划,如果是家族成员接班,要进行提前规划,筛选和轮岗设置,提高接班人的经营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实现顺利过渡。如果是经理人接班,更要提前筹划,建立股权激励机制,逐步放权,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让优秀的人员参与持股,让优秀的合伙人参与治理,实现群策群力。这方面美的集团做得比较好,职业经理人+家族共治模式,何享健将管理权交给方洪波等职业经理人,家族通过美的控股保留控制权。儿子何剑锋专注投资业务,形成“家族控股+专业管理”模式。美的集团市值突破新高。
4
总 结
家族企业传承规划摆在每一位创一代面前的课题,而且家族传承是有时间窗口期的,一代企业家若不将家族传承视为头等大事,身后必然雷区遍布,创一代要拥抱市场变化,在变革中寻找家族传承之道,树立良好家训,完成从“家业”到“家道”再到“共业”的跃迁,这才是家族企业基业长青的根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