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产业化提速,6 家预增企业领跑赛道(附名单)
发布时间:2025-07-20 20:12 浏览量:5
在新能源产业持续升级的浪潮中,固态电池正成为动力电池领域的 “明日之星”。7 月举办的 ACMI2025 电解液创新发展论坛暨固态电池研讨会,再次印证了这一技术的行业热度 —— 凭借高能量密度、本质安全性及长循环寿命三大核心优势,固态电池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线。而工信部即将于 2026 年 7 月实施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要求动力电池 2 小时内 “不起火、不爆炸”),更让固态电池被业内普遍视为 “唯一达标技术路线”,产业链企业迎来历史性机遇。
随着 2025 年中报业绩预告陆续披露,一批固态电池概念公司的业绩表现尤为亮眼。本文梳理出 6 家归母净利润同比预增排名靠前的企业,并结合行业动态解析固态电池的未来发展趋势。
华正新材以覆铜板、复合材料、膜材料为核心业务,作为国内领先的覆铜板供应商,也是我国早期研发环氧树脂覆铜板的企业之一。公司在行业标准制定上表现突出,主导或参与 20 余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其 CBF 胶膜因高绝缘、高频低介电损耗等特性,可支持精细线路载板制造,高频覆铜板已与华为达成合作。
在固态电池领域,公司的铝塑膜产品主要用于软包锂电池电芯封装,目前已进入多家电芯厂的产品级验证阶段。2025 年中报预告显示,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预增 271.02%-371.30%,增长势头显著。
光华科技的业务版图涵盖 PCB 化学品、锂电池材料及化学试剂,其中 PCB 专用化学品连续 14 年位居 CPCA 行业榜首,化学试剂业务稳居全国十强。公司科研实力雄厚,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汕头、珠海两大生产基地配备全国首条全自动氧化铜生产线,产品覆盖国内 20 余省市及欧美、东南亚市场。
在固态电池技术布局中,公司重点研发固态电解质所需的高纯硫化物、氧化物等材料,相关产品已进入下游客户送样测试与优化环节。2025 年中报预计归母净利润同比预增 375.05%-440.26%,业绩增长亮眼。
英联股份是国内金属易开盖领域的龙头企业,作为中国易开盖国家标准制定单位之一,其全品类产品线覆盖食品、饮料、日化等多个领域,服务于联合利华、王老吉、奥瑞金等知名企业。
在固态电池领域,公司的研发成果颇为可观:研发的复合铜箔、复合铝箔可作为固态电池集流体使用,与皇家瓦森联合开发的铝塑膜更是主流软包固态电池的关键结构材料。2025 年中报预告显示,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预增 360.57%-460.70%,表现强劲。
利民股份主营农药(兽药)原料药及制剂,是国家定点农药制造骨干企业,位列全球农药行业 20 强。公司杀菌剂产品在国内产能、产量、销量领先,代森类、霜脲氰等主导产品均为国内第一,5 大生产基地具备 11.21 万吨 / 年原药及 11.44 万吨 / 年制剂生产能力。
在新能源领域,公司重点布局固态电池用电解质锂盐及功能添加剂,包括双氟磺酰亚胺锂、双氟磺酰亚胺钠、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等新型电解质产品。2025 年中报预计归母净利润同比预增 719.25%-782.27%,增长幅度显著。
杉杉股份深耕锂电池负极材料与偏光片领域,作为国内首家锂电人造石墨负极研发制造商,在硅基负极、石墨化工艺等方面保持行业领先。其负极材料客户涵盖 CATL、LGES、比亚迪等全球头部电池企业,偏光片供应京东方、LG 显示等面板巨头,硅氧产品实现海外装车应用,硅碳产品获美日专利授权。
针对固态电池,公司研发的石墨、硅碳产品已完成客户端多轮测试验证,同时推进固态电解质复合负极研发,并建立了自主的负极材料评测体系。2025 年中报预告归母净利润同比预增 810.41%-1265.61%,增长势头迅猛。
索通发展是国内预焙阳极行业领军企业,专注高效节能预焙阳极生产,产品远销欧美、中东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公司被授予全国首家 "全国炭素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主持制定《铝用预焙阳极绿色工厂评价要求》行业标准,山东基地启用行业首个二氧化碳连续排放在线监测系统。
在固态电池领域,公司与北京理工大学及其重庆创新中心展开技术合作,共同研发高能量密度电池所需的硅碳、硅氧复合负极材料,目前项目已取得阶段性进展。2025 年中报预告归母净利润同比预增 1335.37%-1622.45%,在同行业中表现尤为突出。
目前固态电池技术涵盖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等电解质体系:
硫化物电解质因离子电导率高、易加工等特性,成为丰田、松下等日韩企业的主攻方向,国内光华科技等企业也在加速布局;氧化物电解质稳定性强,更适合与现有锂电产线兼容,杉杉股份等企业的复合负极研发正与之适配;聚合物电解质在柔性电池领域潜力大,但低温性能待突破。短期来看,硫化物电解质有望率先实现小规模量产,而长期则可能形成 “多元技术并行” 的格局。
随着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电池企业相继宣布固态电池量产计划,叠加车企(如蔚来、小鹏)的车型规划,行业产能建设正进入快车道。据行业预测,2025 年全球固态电池产能或突破 10GWh,2030 年有望达到 500GWh 以上,届时成本将较目前下降 40%-50%,真正进入消费级市场。
固态电池的产业化不仅依赖电芯技术突破,更需要上游材料(如高纯度锂盐、复合集流体)和专用设备(如固态电解质烧结炉)的同步升级。华正新材的铝塑膜、英联股份的复合箔材等产品,正是产业链协同的典型案例。未来,具备材料创新能力和设备定制化能力的企业,将在产业链中占据更关键的位置。
工信部的安全强制标准已为技术路线定调,而新能源汽车对续航(目标突破 1000 公里)、快充(10 分钟充满)的需求,将进一步倒逼固态电池技术迭代。同时,储能领域对长循环寿命电池的需求,也将为固态电池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上述 6 家企业的业绩预增,折射出固态电池赛道的蓬勃活力,但也需警惕风险:部分企业的固态电池业务营收占比仍较低,业绩增长可能依赖传统业务。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聚焦 “真技术、真产能、真订单” 的企业,避免盲目跟风。
从长远看,固态电池不仅是动力电池的升级方向,更可能重构能源存储格局。随着技术突破、产能落地与成本下降的三重共振,这一领域有望在未来 5-10 年迎来爆发式增长,而那些提前布局、深耕核心技术的企业,将成为最终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