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光点亮希望 让书香伴随成长

发布时间:2025-07-20 12:44  浏览量:4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共青团杂志 ,作者中国共青团杂志

中国共青团杂志.

指导工作的载体,交流经验的平台,理论研究的阵地,干部成长的课堂

一个寻常的周末,青年志愿者小萧(化名)像之前一样开车上路,翻越山头,驶入村落,他此行的目的地是留守儿童珠珠(化名)的家。这样类似的山路,小萧已记不清走了多少回,但他清楚地记得他帮扶的每一个孩子的名字,记得每一条去往这些孩子家的路……

“乡村留守的孩子们更需要帮助和关爱”,这是小萧加入“希望小书房”公益项目志愿者队伍的初衷,如今,已经成为“资深”志愿者的他依然奔波在一线,定期为孩子们带去贴心关爱。

“希望小书房”是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浙江青基会”)在2019年启动的一项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项目。项目从“人”与“环境”两个层面入手,为受助者配置书桌、台灯及文体学习用品,同时借助志愿者、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力量为孩子们提供温暖陪伴和心理疏导。截至目前,“希望小书房”已连续实施九期,累计帮扶浙江省内困境留守青少年1038名,组织超500名志愿者开展关爱服务7100余次,以一盏盏书灯的微光,点亮了无限希望。

一盏书灯

一次乡村走访调研中,浙江青基会的工作人员观察到了这样一幕场景:在一些留守儿童家中,由于没有专门的学习空间,昏暗的灯光下,台阶就是椅子,一张小小的板凳就是书桌。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同时也为填补孩子们因缺少父母陪伴而导致的情感缺失,浙江青基会面向省内山区、海岛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留守儿童及困境青少年发起了“希望小书房”公益项目,着力构建硬件支持和情感支持并重的关爱帮扶体系。

因父亲患病,留守儿童小郑(化名)一家从县城搬回了位于农村的老屋。房间狭小,小郑姐弟俩与父母挤在一间卧室里,写作业时,小郑趴在梳妆台上,弟弟则蜷缩在茶几边,能够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书桌,是小郑藏在心底的愿望。

也正因此,当“希望小书房”公益项目的志愿者们带着崭新的书桌敲开她的家门后,小郑开心地加入到了书桌安装过程中,拆包装、拼组件、拧螺丝……“我终于有自己的小书房了!”当书桌稳稳地立在房间一角,小郑不禁喜上眉梢,兴奋地向志愿者们演示着书桌上护眼台灯的功能——“哒”的一声,台灯亮起,明亮的光线点亮了老屋,也点亮了独属于小郑的一方天地,那里,或许隐藏着梦想的起点。

一程陪伴

“第一次去杉杉(化名)家走访时,害羞的她填写完心理健康调查表后,‘噌’地一下就躲进了角落里,直到我离开她家,她都没有再跟我说过一句话。”“希望小书房”公益项目志愿者小林回忆起一次令她印象深刻的家访时说道,“没有孩子生来就喜欢孤独,正是因为无人倾诉,他们才会选择沉默,我想,我能够做好一个倾听者。”

接下来的一整天,小林都陪伴在杉杉身边,她们一起逛超市,一起做饭,一起画画、看书、做游戏……虽然大部分时间里杉杉依然不爱说话,但当晚小林准备离开时,杉杉却突然开口说了一句:“阿姨,再见!”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是陪伴叩开心门的回响,让小林的心湖泛起阵阵涟漪。

据“希望小书房”公益项目发起单位——浙江青基会理事长周朝博介绍,“希望小书房”项目不只限于物质资助,更精准锚定留守儿童成长中缺乏陪伴的痛点,从“助学”向“育人”延伸。“立足枢纽型社会组织优势,浙江青基会依托全省各地团组织,就近就便招募、筛选本土优秀青年社会组织承担项目实施工作。”周朝博谈到,“同时,通过组织专业力量为志愿者提供涵盖沟通技巧、心理辅导、学习指导等多方面内容的系统培训,帮助志愿者提升服务能力,从而确保服务质量。”

据了解,志愿者会为每个孩子提供为期一年的暖心陪伴服务,每月至少联系一次,一年内实地开展亲情陪伴不少于六次——书桌前,志愿者和孩子们共读经典,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厨房中,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做饭,烹调出“家”的味道;运动场上,志愿者和孩子们挥汗如雨,羽毛球、篮球划出道道优美弧线……在精心设计的各类陪伴场景中,志愿者们以爱为桥,把温暖送进每一名孩子心里,努力在孩子们的精神原野中树立起一座座充满希望的“小书房”。

一份温暖

“希望小书房”公益项目志愿者们持续升温的陪伴逐渐成为叩开青春心扉、支持青春成长的关键力量。与此同时,专业心理咨询师团队也开始深度融入项目实施过程。

针对个别有较迫切的情感疏导或心理介入需求的留守儿童,通常由项目派遣的心理咨询师开展一对一的专业服务,避免心理问题扩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八期“希望小书房”项目进程中,专业心理咨询师团队防患于未然地为孩子们设计了专属“晴雨表”,对孩子们进行了全覆盖心理量表跟踪测试,建立了个性化心理健康档案,有助于及时发现孩子们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在衢州江山市,12岁的小李(化名)在志愿者量身定制的成长方案和持续陪伴下,不仅考试成绩实现了新突破,性格也变得愈发开朗,这一转变令小李的家长、老师都感到十分欣慰。

一封来信

“真心谢谢你们!这么热的天顶着大太阳来我家。”“希望以后志愿者哥哥、姐姐们能继续来,感谢他们!”……无数封感谢信纷至沓来。其中,有一封特别的信件,来自浙江建德绿荷塘村村委会。信中提及“希望小书房”公益项目给村里留守的孩子们带来了“真真切切的改变”,“孩子们的生活习惯有了很大变化,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希望“能够继续给予关爱探访”。

无尽的善意在接力中传递。“希望小书房”公益项目在浙江各地陆续开展,无数个像小萧、小林一样的志愿者,年复一年地行驶在通往希望的山路上,他们的脚步遍布杭州、温州、湖州等省内多地。

一盏书灯、一套桌椅、一份守护……项目实施六年来,实现了多次迭代升级,拥有了不断壮大的志愿者队伍,逐步搭建起专业的心理健康监测体系,更惊喜地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蜕变,初心始终如一——困境或许会暂时遮蔽阳光,但希望工程搭建的阶梯将让每颗“小太阳”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亲青公益

腾讯公益

编 辑 | 张昕晔

校 对 | 李 洋

校 审 | 孟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