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动力与储能电池“双轮”驱动下的锂电池市场增长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18 23:12  浏览量:5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7月17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达776GWh,同比增长68%,这一数字背后,是动力与储能电池的“双轮驱动”——动力电池贡献477GWh,储能电池则以128%的增速狂飙至265GWh。当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装车量占比突破78%、储能电池出货量连续两季度超120%增长时,我们不禁要问:这场由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共同点燃的产业革命,究竟藏着多少未被揭晓的底层逻辑?

锂电池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储能设备,其内部结构由多个关键组件构成,包括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等,这些部分共同决定了锂电池的性能与安全性。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锂电池行业可按应用领域、形状、外包装材料、正极材料、电解液及性能用途等多个维度进行划分。每种分类方式对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技术特点,形成了锂电池行业的多样化生态。

根据高工产研(GGII)统计,我国锂电池出货量近年来持续增长,但增速自2022年起有所回落。2024年,我国锂电池出货量达到1175GWh,同比增长32.62%。其中,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消费电池的出货占比分别为66.38%、28.51%和5.11%。到2025年第一季度,锂电池出货量为314GWh,同比增长55%,动力、储能和消费电池占比分别为66.88%、28.66%和4.46%。数据显示,动力电池的市场占比自2021年以来稳定在70%左右,这主要得益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相比之下,消费电池占比持续下降,与智能手机需求疲软密切相关。高工产研预计,2025年我国锂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400GWh,同比增长约20%。

上游:涵盖矿物原料和电池材料。原材料包括镍精矿、铜矿副产品、锂辉石、盐湖卤水等;电池材料则包括正极材料(如三元前驱体、磷酸铁锂)、负极材料(如石墨)、电解液(六氟磷酸锂和有机溶剂)以及隔膜。中游:涉及电池系统的核心部件,包括电芯、模组、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气组件和冷却散热系统。下游:应用于新能源汽车、3C设备、储能系统等领域。

产业链相关企业

上游:

正极材料: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生产三元前驱体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天赐材料生产六氟磷酸锂和有机溶剂。负极材料:杉杉股份专注于石墨负极材料。隔膜:星源材质是隔膜领域的代表性企业。

中游:

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和孚能科技均涉足电芯、模组及BMS的生产。

下游:

应用场景覆盖新能源汽车(如特斯拉、比亚迪、小鹏汽车、蔚来汽车)以及储能系统(如中国移动)。

2025年,锂电池行业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竞争格局,头部企业的市场控制力显著。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分别为28.7%和27.6%,坚瑞沃能以15.0%位居第三。其他企业如国轩高科、比克动力和力神等市场份额在2.0%-6.4%之间。从产能规划来看,宁德时代计划产能达600GWh,比亚迪为430GWh,国轩高科目标300GWh,中创新航500GWh,亿纬锂能为200GWh。

锂电池行业的商业模式在2025年展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随着动力锂电池和储能电池需求的快速增长,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以巩固市场地位;另一方面,为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电池厂商开始整合上下游资源,锁定锂资源供应并提升毛利率。同时,扩大产能已成为行业共识,几乎所有主要企业都公布了2025年的产能目标,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 有任何喜欢的行业和话题也可以查询行行查